目前,有上萬名中國學生正在備考SAT,希望考進令人嚮往的前50名美國大學。 瞄準常青藤學校的高中生們日子過得忙碌不堪、壓力重大,與高考考生相比別無二致——或許更甚,因為申請美國大學的中國學生人數在逐年增加。
可在這場瘋狂衝刺中,有些難答的問題卻被忽略了:背誦SAT詞彙真有讓中國學生學到什麼嗎?即便中國學生在SAT中拿了高分,他們真的為美國大學做好準備了嗎?留美進修的意義又究竟何在?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讓我們先看看兩個美國人的大學經歷吧。
甲出生在蒙大拿州的鄉村。他的母親跟四個不同的丈夫生了四個兒子,他的繼父生活在個酒鬼遍地的小鎮,自己也是個嗜酒之徒。但甲在高中時就開始讀牛頓(Newton)和愛因斯坦(Einstein)的書,儘管同校的人對這兩個名字都未曾聽過。他逃學去圖書館看書,可只要在考前翻翻課本,就能每門課都拿“A”。SAT對他來說太簡單了——他考到一半時打起了瞌睡,可還是拿了滿分。憑着無可挑剔的GPA和SAT分數,他以全額獎學金被裡德學院(Reed College)錄取——這所優異的文理學院也是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的母校。甲夢想着成為一名大學教授——在大一那年,他仍然每門課都拿“A”,成為教授的夢想似乎觸手可及。
乙出生在德克薩斯州的鄉村。因為他家負債纍纍,沒人再肯借他們任何東西,連食物也不行。乙在家每天食不果腹,在校成績也一路紅燈。在父母的一再堅持之下,他才去上了聖馬科斯師範學院(San Marcos Teachers' College)——這是所只有考不進、上不起別的學校的人才會去的大學。可乙的學習之差,連第一場基礎入學考試都沒通過——靠着母親的輔導,他才通過了第二次考試。同時,乙的家境之窮,連這所大學那點微薄的學費都付不起。在第一學年末,他似乎除了退學,別無選擇了。
只須簡單看看這兩個故事,我們就能猜到甲必然成為了一名大學教授,而乙則必然會輟學回家。可生命是條漫長又濘滑的路,而大學只是途中第一場考驗。到頭來,決定我們餘下旅程何去何從的,不是我們上了哪所大學,而是我們如何利用這段大學時光。
甲的真名是克里斯·蘭根(Chris Langan)——他有全美國最高的智商。他的經歷曾被拍成電視紀錄片,也被寫進了馬爾科姆·格拉德維爾(Malcolm Gladwell)的暢銷書《異類》(Outliers)當中。然而,克里斯·蘭根之所以出名,不是因為他聰明,而是因為身為美國智商最高的人,他的工作竟是酒吧保安。
在里德學院,克里斯·蘭根雖然門門課拿“A”,卻從沒學會怎麼融入群體。在課堂討論與辯論時,他總是坐在教室後排,一言不發。在《異類》一書中,他告訴馬爾科姆·格拉德維爾說,那時的他是個家境貧寒的年輕人,暑假在農場幹活才能掙齊學費。與那些家庭富裕,暑期作為志願者去馬里共和國為窮人蓋房子的紐約同學相比,他言辭不夠風雅,談吐也不夠流利。看到室友們留長發、抽大麻、帶女友回寢室,他更是驚詫不已。於是,他把自己關進圖書館裡——就像在高中時一樣。到了大學第二年,他輟學離開了里德學院。
在聖馬科斯師範學院,乙明白因為多數學生都勉強才能付起學費,校內工作十分搶手——要想找份活干,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和校長套近乎。於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乙每天早晨都將當地報紙送到校長面前,並順便問上一兩個問題,例如美國議會是否將通過銀行法案。不知怎麼的,乙琢磨出了校長除工作外僅有的兩個興趣:讀報紙與談政治。他們倆聊天的時間越來越長,從五分鐘變成十分鐘,從十分鐘又延至一小時。漸漸地,校長便將這個討人喜歡、熱愛政治的年輕人看作是自己的門徒了。於是,當乙隨口提到他付不起學費時,校長就將他任命為自己的助理,負責分配校內職務。從聖馬科斯師範學院畢業之後,乙憑藉出眾的人際能力先是當上了美國國會議員,再是成為了參議員,最終當選為美國總統。坐上總統的位置後,他通過了許多法案,讓窮人能吃飽肚子,能上得起大學。乙的真名是林登·貝恩斯·約翰遜(Lyndon Baines Johnson)。
約翰遜總統固然更有名氣,但克里斯·蘭根的故事在中國人聽來大概更為耳熟。這是因為不少中國留學生都與他有着同樣的經歷。像克里斯·蘭根一樣,許多中國學生都只是坐在教室後排一言不發——他們永遠都不明白,要想在大學與生活里獲得成功,敢於直言比成績優秀更重要。像克里斯·蘭根一樣,他們不論是對多元化、強調批判性思維的美國校園文化,還是對嗜酒成性、性愛隨意的美國同學,都心生厭惡。
無論對中國學生還是美國學生而言,大學經歷都既可能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四年,又可能是人生中最糟糕的四年——這取決於各人的心態與選擇。在大學中,他們要決定去不去學會應對混亂無序、變化多端的世界,要選擇在遇到多元、挫折與挑戰時,是迎頭面對還是轉身逃避。那麼,為什麼克里斯·蘭根選擇了逃避,而林登·約翰遜卻選擇了奮鬥呢?
克里斯·蘭根與林登·貝恩斯·約翰遜都在鄉僻的小鎮中長大,可這大概是他倆僅有的相似之處了。由於克里斯·蘭根的繼父是個粗暴的酒鬼,他將自己封閉在書籍之中。雖然克里斯門門課拿“A”,時常翹課的他還是讓老師很看不慣。克里斯自小就學會了畏懼與懷疑這個世界——對權威人物尤甚。這種恐懼與疑慮讓他的自信心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於是,當他在大學中遇到挑戰,需要拓展自己的“舒適區”時,克里斯選擇了輟學。
在《通往權力之路》(Path to Power)一書中,羅伯特·卡羅(Robert Caro) 研究分析了林登·約翰遜的童年。這個即將成為美國總統的孩子生於這樣一個家庭:他的母親受過高等教育,熱愛閱讀;他的父親是一名政治家,曾在德克薩斯州的立法機關中為窮人奮鬥。林登的母親教導他說,在這個偏僻的德州鄉鎮之外有着一個廣大的世界;林登的父親則帶着他去參加選舉活動,一路取悅選民,聆聽他們關心的話題。林登對父親很是崇拜,生活也如田園牧歌一般。直到有一天,父親因投資失誤毀掉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也讓一家人陷入貧困之中。林登的父親沒法付起大學學費,但卻賦予了兒子自信力與交友之道。
對於想在美國大學與生活中獲取成功的中國學生而言,自信心與冒險精神遠比2400分SAT成績與4.0 GPA重要得多。為了建立自信、學會冒險,擁有家長與老師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但更為關鍵的是,中國學生應當不斷尋求新的經歷,無論是加入運動隊,去非洲旅行,還是找份兼職工作。
邁出第一步固然必要,但現在開始永不嫌遲。
資料來源:紐約時報中文網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