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美國本科申請的結果陸續放榜,在這個時候,最受關注的便是美國教育界的動向與趨勢。
一篇不足千字的英文報告- “扭轉美國一流本科錄取潮流”定義了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80所美國名校今後的招生標準改革。
領導力和學習能力已不再成為主要的錄取條件,美式教育將掀起一番大改革,我們一起拭目以待!
這篇由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公佈的關於頂尖美國本科最新錄取標準的報告,主題是“讓關愛他人之心在年輕人心中普及”。
這篇報告不僅提示了未來美國大學錄取的新方向,也對未來申請者給出了具體、明確的操作建議。
更令這篇報導顯得特殊的是,包括常春藤盟校、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等絕大多數美國名校,都表示支持“讓關愛他人之心在年輕人心中普及”所倡導的這一招生理念改革。
這篇提示美國教育界招生取向變化的報告主要傳達了幾點意思。
第一,關心他人和公益將成為學校的主要錄取條件。
長期以來,強調個人成就是美國教育的精髓。將關心他人和公益放在個人成就之上,無疑是對美式教育方向的一個大扭轉。
大多數亞裔專家對這個全新的大學招生理念表示質疑。他們認為作為一個教育機構,招生官理所應當首先考慮學生的學術水平,這樣強調關心他人的理念,會削弱申請者的“硬實力”, 甚至很多亞裔家長認為這項報告是針對以考分高而聞名的亞裔學生的重磅炸彈。
我並不這麼認為。我想,這篇報告並非針對以高分而出名的中國學生,而是扭轉甚至統一了招生官的招生標準,對美國本土學生和國際學生同樣適用。
我對這些全新的招生指標感到欣慰,以往的美國教育理念培育出了許多“優秀”的功利主義者。他們從最好的大學畢業,拿到從事薪資最高的工作,活躍在美國政界和商界,成為了所謂的社會精英,但他們卻並沒有為社會創造有利價值。從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到臭名昭著的“安隆事件”,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站在金字塔頂端、操控美國商界政界大局的“精英”們處處體現出了功利主義教育的弊端。而扭轉功利主義的社會現像是教育者的責任,所以我為這個哈佛議桉叫好。
第二,倡導持續、有意義的社區服務。
對於美國大學的申請者來說,社區服務早已不陌生。
為了大學申請,許多高中生會有目的地參加義工和社區服務,以此來豐富自己的簡歷和大學申請材料。不過,今後這種社區服務經歷的操作性會越來越小,我對未來中國的美本申請者表示擔憂。
我們都清楚,申請美國留學的中國孩子大多家境算是比較殷實的,父母有能力和資源帶孩子去異地、甚至異國做慈善或志願者活動,這樣的經歷看起來很高端,但並不能真正體現孩子的愛心。
從今以後,美國大學的招生辦將更加看重孩子在家庭以及自己生活的社區中做的義務服務。除此之外,招生官也會對學生做義工的時間長度有更苛刻的要求。蜻蜓點水式的志願者服務不再會被考慮,持續一年以上的社區服務才有更有實質意義。
第三,強調活動的質量而非數量。領導力不再是重點。
這份哈佛議桉指出,長長的炫耀式的志願者清單將不再為申請者加分。相反,大學招生辦傾向於學生在申請材料中陳述不超過4件志願者經歷。這幾件為數不多的志願者經歷應是對申請者有特殊意義的,並從申請者的個人角度分享這個經歷給自己帶來的意義。
在陳述這些志願者服務的過程中,學生應該意識到一味強調自己的領導力未必會被招生辦看重,招生官將更加看重這些經歷和感受的真實性、多元性和道德性。
第四,培養孩子對他人貢獻的感恩以及對未來一代的責任心。
除了在志願者經歷中體現學生關心他人和公益,學生對前輩們為社會所做的貢獻表示感恩,並為未來一代創造更美好的世界的責任心,將尤其受到招生官垂青。
這項“軟指標”不禁讓人想到不久前“臉書”老闆馬克·扎克伯格為剛出生的女兒捐出自己99%的股份做公益一事。
當許多富豪還在處心積慮地想著如何為後代保留巨額財富時,這個年輕富豪做的恰恰相反,他捐出大部分財產給公益,為了給後代留下一個更美好、更公平的世界。這樣的胸懷與格局,日益受到美國精英教育體系關注。
第五,降低標準化考試的重要性,大學申請拼“人品”。
目前,這是受到華人家長特別抨擊的一點。
華人學生一向以考試高分而聞名,降低標準化考試成績等學業指標,強調學生“人品”等軟指標的舉措,在很多華人教育專家看來是極度不公平的。
其實,大學招生標準一直以來都是非常主觀的,不同的招生官看重的價值觀都有所不同,但有了這項哈佛議桉以後,招生官就有了統一的價值觀,這對任何申請者都將是更加公平的。
這篇扭轉了美國一流大學申請大方向的報告,不僅是對美國教育理念提出的一個重要變革,實質上更是對美國社會多年來功利主義傾向的一個抨擊。美國教育界的領導者已深刻意識到由於高等教育方向不當所導致的各種社會弊端,教育界期待培育出的未來精英們是充滿同情心和社會責任感的。
來源: 外國房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