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世界各種大學的排行榜,可以清晰地發現所有排行幾乎都會以學術作為核心標準,而位列排行榜的眾多大學中,美國的院校在數量上都是拔得頭籌的。
對於美國的教育的認可可以從以下數據看出,2016年留美人數再創新高,首次突破100萬,其中,中國留學生達到328547人,同比增長8.1%,占美國留學生總數的31.5%,中國已連續7年成為赴美留學最大生源國。
美國的教育到底是如何跑贏世界名校的,我們從十二個方面給大家細細闡述。
1. 啟發討論式教學
美國大學老師在課堂上看起來要比中國大學老師輕鬆很多,他們在課上實際講授的內容不多,總是採用分組討論、課題演講、案例展示等形式,將很多課堂時間交給學生,但時間長了可以感受到這種“用戶體驗式”的課程的魅力。
傳統教育中,教師在學生群體中所形成的權威性主要源於其對於某個專業領域知識的精通。教師的這種專業權威性曾促使“聆聽教誨”成為校園課堂中的主要授課模式,學生往往處於被動地位,聽由教師教導其未來進入社會所應具備的知識、技能、規範和價值。在大多數時候,教師們也總是不自覺地試圖把自己的觀點、意誌或價值觀強加給學生們。
隨著信息科技革命的不斷深入,知識壁壘與信息不對稱逐漸被消解,源於專業知識優勢的教師權威性基礎也隨之逐漸坍塌。學生不再像以往一樣對高校及其教員身懷敬畏之心,不再僅僅通過聽課來接受知識學習和讓教師來決定什麼值得去了解和學習。
學生們可就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借助互聯網輕而易舉地獲取整個專業的“知識圖譜”,以及該領域最權威人士的最新學術成果。對於已習慣多線程處理信息的“網生代”學生,以往線性傳播專業知識的“獨白式”講課模式,儼然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美國大學一直秉承著蘇格拉底的教學理念:學習是一個合作而不是孤立的過程,需要採取新的表達形式,並普遍將“指引學生如何思考和如何選擇”作為大學的主要目標。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EARL HALL穹頂教學樓的大門上方鐫刻著:Erected for the Students that Religion and Learning may Go Hand in Hand and Character Grow with Knowledge.——為學生之信仰與學習攜手齊行,品格與知識共同成長而造。
美國高校教師在課堂中更像是一位主持人或教練,他們大多不會簡單粗暴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與科學結論,不會擅自替學生來回答某個學術問題,而是通過精細的課程設計,讓學生通過發現問題、海量閱讀、文獻查證、小組討論、個人演講、課堂答辯等一系列艱辛的努力來促使學生不斷深入思辨,讓他們自己來尋找問題的答案。一場精心設計的課堂討論往往會促使學生的思維沉浸在多個思考角度中,這對於促使學生獨立心智的成長頗為有效。
美國大學的課堂也早已突破“概念-分類-歷史-屬性-未來”等類似線性內容的教師獨白式授課模式,而是採用“觀察-移情-發現問題-調研-查找文獻-尋找答案-驗證答案”等類似螺旋式課程模式,來探索本課程的知識脈絡、學術規律以及背後的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課堂中呈現出的是一種相互對話與反复質詢的交互機制。
2. 課程計劃—師生間的“契約單”
在美國大學的第一節課上,每位同學會拿到一份該課程的教學計劃表,表單中詳細描述了課程的教學目標、考核方式與評分細則、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及相關閱讀書目或參考網站,老師還會在課上做詳細說明。學生一旦確認選修這門課程,就得嚴格按照教學計劃表中的規定執行。
教師同時會按照計劃表中的要求對平時作業、課堂討論、結課作業及時計分,如果某位學生在上課期間的平時分數過低時,還會收到教師的“黃牌警告”。若最終課程分數不及格,這位掛科學生就得另交一筆費用不菲的課程重修費(最便宜的州公立大學,每一學分大概需要450-550美金左右,每一門課2- 3個學分不等)。
在學校網站上,還能隨時查到與本專業相關的所有課程大綱。反觀國內大學,儘管教師也寫教學大綱,但一般情況是寫完提交學校歸檔後就算完成了任務,之後很少會做修改,而沒能成為與學生進行教學溝通,並對自身教學和學生學習形成有效管理的手段。學生在上課前只能對該課程有個大概了解,很難全面獲悉每節課的實際教授內容與具體要求。
3. 注重過程,“壓力山大”的課後閱讀、課堂研討、量化評分
美國大學教師一般會在課前詳細規定每節課的閱讀內容甚至閱讀頁數,學生在上課期間要面臨大量的專業書籍閱讀任務以及平時作業,要是課前完不成規定任務,不僅會在課堂討論時面臨巨大尷尬,更會極大影響結課成績。
國內部分教師也會在課上提供一些相關書目,但由於缺少具體量化要求,以及課國堂討論等相關考查督促機制,專業書籍的看與不看全憑學生個人自覺,從而難以有效激發和督促學生的實際課後閱讀行為。
國內大學的課程考核方式一般更注重結果,尤其是人文社科與藝術類的課程,大部分教師一般只是在課上佈置一個論文題目或是創作作業,直到期末才進行考試或收取作業,課程期間的要求很鬆。由於學習評價體系過於依賴期末考試的分數結果,中間缺乏“過程管理”,從而致使學生在上課期間缺少有效壓力,很容易形成平日休閒娛樂,考前熬夜突擊應付的學習習慣。
而美國大學對平時學習更為重視,通過建立有效的過程量化評分體係以及繁重的課業量,促使學生在平日學習中也絲毫不敢馬虎,很少有學生還能有精力去沉迷網游、網劇或睡懶覺,從而有效保證了學習深度與品質。
4. 充分信任學生
誠信關係著教育的成敗,影響著優秀人才的培養。世界一流大學的學生的首要特質就是講究誠信。
美國有少數幾所名牌大學實行“榮譽考試制度”,斯坦福是其中之一。這種制度規定,不用老師監考,完全信任學生。考試的時候,老師把考捲髮完後就離開考場。辦公室遠的老師,搬個凳子坐在考場門外,學生有問題就出來問。辦公室近的老師,就回到自己的辦公室,學生有不清楚的地方就去辦公室找老師問。
學生可以帶任何自己的東西到考場,包括作業本、教材、詞典等,沒有任何限制,而且你愛放哪兒就放哪兒,擱在自己的考卷旁邊也行。
考試中間,學生想上廁所,甚至想到室外透透風,不需要向任何人請示,也不需要作任何登記。學生做完考卷後,把它放在桌子上就可離開,到時候老師就會來收卷子。很多人會想,這不會亂套嗎?其實,這種做法在誠信較好的社會裡,比有監考老師、有攝像頭監視給人的壓力還大、還可怕,讓你覺得周圍的同學都是“監考官”,任何不軌的行為都會招來鄙視的眼光。
5. 課堂儀式中的尊嚴壓力
在美國大學課堂上,“上課睡覺”、“不參與發言”、“遲到”、“上課看手機”都會被視為很不禮貌的課堂行為,美國教授會覺得這是一種不尊重教師、不在意學習的一種表現,有時後果還會很嚴重,會直接影響到平時成績。
美國大學教師一般不會在課上做出勤點到或在課上直接批評學生,課堂秩序主要是通過課程評分制度以及常年形成的課堂文化禮儀進行維繫,而這種課堂禮儀文化的力量要比紀律的約束更為有效。
除了這些隱性的課堂禮儀外,還有一些常規性的課堂儀式,比如結課作業演講、論文答辯以及畢業展。在結課作業展示環節,學生都會面臨很大壓力,因為任課老師一般會邀請來很多相關專業課教師以及不同年級學生一同在台下旁聽,每位同學都要上台進行作業展示並接受現場答辯。
畢業論文答辯一般都安排在帶觀眾席的報告廳或劇場進行,面向全校師生開放。教師們會著正裝出席,答辯時間會很長,論文陳述加上答辯時間常常會超過3個小時,答辯會後還會舉辦一個小型的慶祝會。
與國內不同是很多學校的研究生畢業論文在答辯前,還要求必須要找到一定數量的論文讀者,每一位讀者的名字還會被印到論文的封面上,以促使學生在論文寫作中需要不斷傾聽讀者的意見,在多元視角和思路中不斷修正論文中存在的問題。
藝術類專業學生的畢設作品還會在學校的組織下舉行數週的畢業作品展,自己的學業成果無論好與壞,都得放在學校的展廳中進行長期“公示”。
6. 教授門診,排隊問問題
一流大學的學生都善於思考,因而必然會有這樣那樣的學習上的問題,主動而頻繁地找老師問問題便是著名大學的一個特殊的景觀。
斯坦福大學的教授,每週都會抽出兩個固定時間,在辦公室裡待著,專門解答學生的學習疑難問題。教授辦公室的門口,常常擺著若干張凳子,因為學生經常來問問題,教授一時接待不過來,就讓同學坐在門口排隊等候,一個一個來解決他們的問題。這是地地道道的“教授門診”!
此外,世界一流大學的管理者都懂得,只有從事大生產的技術工人才可以集體培訓,批量生產,而高端人才是需反复打磨、精雕細刻才能產生的。因此,他們都實行小班教育。我統計了幾所著名大學的師生比例,包括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它們的教師與本科生之比,一般在1:5上下,加上研究生,老師和學生之比不超過1:10。
小而精辦學最成功的典範是加州理工學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加起來也就2000人剛出頭,學校的教師大概300人,然而它的成績斐然,培養出了許多著名的學者,其畢業生中就有20人獲得諾貝爾獎,按照比例甚至超過了哈佛大學。中國傑出的科學家錢學森先生就是在該校獲得博士學位的。
從世界一流大學的宣傳策略也可以看出他們的教育理念。斯坦福大學在宣傳自己的一則廣告中,特別說明,它70%左右的本科班級都在20個學生之下,這意味著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老師,教學質量更能得到保證。
7. 擁有國際視野,及早接觸前沿科學問題
世界一流大學都很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讓他們及早了解科學的最前沿問題。
首先,讓自己學校的世界一流大師站在教學第一線,讓剛入校的學生就能零距離接觸世界級大師,消除神秘感,這有利於增強學生的信心,樹立遠大的志向。
其次,鼓勵學生踴躍參加學校組織高水平的國際會議。斯坦福大學化學系舉辦一年一度的學術會議,報告者的資格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作報告的人數只有10位左右,聽的人很多。這些與會者除了報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外,還與大家討論哪些是本領域的最前沿問題。如果一個人能在讀書期間就能接觸這些傑出學者,開始思考本學科的最前沿問題,肯定有利於日後做出革命性的成就。
再次,頻繁邀請其他知名大學的最傑出的學者來作學術演講。斯坦福的數學系和物理系的系列講座,被邀請來的嘉賓不少都是菲爾茲獎和諾貝爾獎獲得者。
此外,美國大學非常注重學生眼光和胸懷的培養。著名大學的開學典禮和畢業典禮的校長講話很體現他們的教學理念。在開學或者畢業典禮這種場合,這些大學校長總是把當今世界最有挑戰性的難題拿出來讓學生思考,比如氣候變暖問題、能源危機問題,如此等等,鼓勵學生要有勇氣去迎接挑戰。
在這種講話中,校長們常談到一個話題,就是培養學生的自由精神、冒險勇氣、國際眼光以及智慧開發等。不難理解,在這種視野下培養出的學生更容易成為世界級的大師。
為了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博大的胸襟,斯坦福大學還有各種各樣的基金,每年可以資助學生到海外考察訪問。本科斯坦福大學的四年裡,學生每年都能申請到基金到國外考察。
8. 五花八門的學術團體和讀書會
課堂只是大學學習的一部分,世界一流大學裡五花八門的學術團體組織的各種活動,也成為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斯坦福大學的每個系科的學術團體,幾乎天天都組織學術講座,像計算機系,從中午12點到下午6點,每個時間段都安排有學術講座。這些學術活動又分等級,有的是針對同方向的少數專家的,有的是針對本系所有師生的,有的則是面向全校的乃至對社區大眾公開的。
針對大眾的講座,即使數學、物理、生物這些高深的學科,一般人也能聽得懂。不管聽什麼講座,或多或少都會有所得。
大學裡這種學術團體完全是自發的,完全是出於興趣,沒有任何學校的領導指使、分配,沒有功利可圖,頂多向學校申請一點兒活動經費,買些開會時用的點心和飲料,或者支付外校專家的交通費。組織者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往往沒有任何經濟回報。這種自覺自願的獻身精神,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是不可少的。這些團體的發起者既有老師,亦有學生。我們絕不要小覷這樣的活動,它們很可能就是某個重大科學發現的契機。
9. 中等偏上的薪酬保障和科研成果轉化辦公室
美國大學教師的平均薪酬在整個國民職業體系中屬於中等偏上水平,據2015年國勞工部發布的《全美職業就業與收入評估》數據顯示,大學教師平均年薪為77480美元,折合人民幣53萬餘元。其中講師薪酬偏低大約大5萬美元,助理教授的年薪約8萬美元,副教授8-10萬,教授12-18萬美元。
除此之外,在美國1980年《拜杜法案》的激勵之下,美國高校不斷加強自身科研轉化能力,很多大學紛紛成立科研成果轉化辦公室( OTL: Office of Technology and Licensing ),概念證明中心( POCC:Proof of Concept Centers )等相關機構,並培養了一大批懂科研、懂法律、懂商業的技術轉化職業經理人,這些職業經理人會幫助教授的科研成果有效實現商業市場轉化。教授只需在學校安心從事研發即可,節省了大量的寶貴時間與精力,同時還能獲取豐厚的商業利潤收入。
這種科研轉化機制的建立,對於整個美國國家而言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它促使美國社會中形成了有效的知識創新生態體系,高校科研成果-資本-人力-社會需求之間實現了有效對接與相互激發,從而不斷推動美國在科技、軍事、醫療、教育等領域在全球持續保持領先優勢。
10.透明的師資公開選拔機制
美國高校沒有全國統一的管理制度,各州可自主制定高等教育法及其相關管理規則。公立大學一般歸口各州的議會和州政府主管,但學校具體的管理權限主要交由高校董事會,私立大學則完全由校董事會領導,不受政府部門控制。美國各高校間,通過充分的行業競爭,逐漸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師資管理模式,並促使高校教師職業本身在美國社會中形成了較高的社會聲望,從而不斷吸附社會精英人才加入其中。
為有效保證學校師資水平,美國高校普遍實行教師公開招聘制以及嚴格透明的招聘考核程序。教師招聘信息告必須要刊登在本專業的雜誌、公開發行的報紙或知名網站上,一個高校教師職位往往會吸引來幾百名名應聘者。學校還會成立專門的跨部門考評小組,按照提前公佈的考核程序對應聘者逐一考查。
11.嚴格的淘汰機制
經歷了過五關斬六將之後的新入職年輕教師,又要立即面臨美國高校“非升即走”的巨大工作壓力。新入職的教師要與學校簽訂一份包括了聘用職稱、科研與教學要求、聘期、工資、福利等詳細內容的聘用合同,雙方需共同嚴格遵守聘約。如果教師在任期滿後,其教學、科研成績沒有達到要求,未能得到晉升,就必須離開學校,另謀他職。
美國高校教師職稱共分為:助教(Instructor)-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教授(Professor)。為了有效穩定學校教師骨幹,美國高校還普遍實行終身教授制(Tenure System)。一位教師一旦被確認是優秀的教授,將會獲得終身聘用。學校會為終身教授提供長期穩定的教學和研究機會、永久的就業保障和穩定的經濟收入。
12.設施先進
美國高校的信息數據化程度較高,師生入校後每人會得到一個校園ID號,個人在學校中的所有相關數據信息與服務都會與這個ID號綁定。
憑藉這個ID號你可以在學校任意一台電腦上登入自己的電腦桌面以使用校園雲服務,可以隨時在校內外使用在線軟件、數字學術期刊、lynda等網絡在線課程、選課、作業提交、校內郵件服務、圖書借閱、餐廳消費乃至電子產品折扣等多種服務。
為了更加有效服務於互動討論式授課模式以及學生的小組作業討論,美國大學的圖書館與教室裡會放置有大量的白板、觸摸屏與活動桌椅。
(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謝謝。)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