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气了,不知道怎么办?这是成长教育的好机会啊

時間:06/18/2018 瀏覽: 4803
萌芽,微信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 」主理人 服务号:小芽启萌

“情绪漩涡”,是我形容孩子情绪失控时候常说的一个词。

为了让他们了解什么是“漩涡”,我和他们做过好几次实验,看着水流快速地旋转出一条路径,水上面的小物件,从树叶到小纸条都毫无掌控感般地被水流卷着走,拼命地往小洞口里挤进去。

我家孩子们形容自己的“情绪漩涡”是“生气到爆炸的小人拼命想找出口”的过程,为此,Joshua 还画过这样一幅画来形容他的“情绪漩涡”。

哥哥创作的《情绪漩涡》

似乎是从两岁多开始,孩子的情绪漩涡也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即便是再融洽的亲子关系,彼此之间互相信任,但是发起脾气来的时候,孩子可一点都不含糊。

我试过和生气的 Joshua 围着屋子跑了十几圈,因为生气的他想要追上我,等到我们两都气喘吁吁跑不动了,我抱着他,Joshua 还会生气地说

“妈妈,都怪你,弄坏了我的小汽车”

我也试过被生气的 Eric “赶”出房门,他把我推到门口,然后把门关上,小小年纪,才三岁的他,也学会了如何把门反锁,拒绝我再进去他的“领地”,而原因,只不过是因为生气我催他睡觉

养育了两个孩子,即便我自己是专业学这方面的心理学人,要说和两个孩子之间没有摩擦,那肯定是骗人的。

但是,我们要意识到一点,这些相处过程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也是构建了亲子关系很核心的一环,是我们和孩子一起相互成长的关键契机

安抚脾气暴躁孩子,父母常踩的雷区

安抚脾气暴躁的孩子方法有很多,但经常都会在后台听到有妈妈留言问,“为什么我的方法总是有时奏效,有时不奏效”?

比如像有个 3 岁孩子的妈妈跟我说:

孩子每天早上起来有起床气。表现出来是生气、焦躁、哭。会跟我明确说我不开心,我生气了,我要妈妈关注别的小朋友,妈妈你走吧,你去上班吧,我要你去上班。

我会跟她共情,描述她的情绪。但是这个方法用多了她有时候很抗拒,你无法按模式进行。她不要你哄。

让我有些不知所措了。该如何化解她的不开心和小脾气呢?如果一味的这样发脾气,我是不是偶尔也应该让她知道随便发脾气是不对的,应该适当控制?

还有这位妈妈面对孩子炸了似的暴怒,感到手足无措:

我家是个 4 岁男宝。每次情绪一起来就像个小火龙,感觉要炸了似的。还想要打我,咬牙切齿地那种生气。

我告诉他:生气可以,但是打人不可以。如果你需要发泄,我可以让你去小房间扔枕头,或者靠枕。

然后拥抱他,希望能安抚他。但是有时候不管用,他会很抗拒我。即使我们亲子关系融洽,他很信赖我,也很爱我。但是当他发起脾气来,就有一种要对我动武的架势。请问这是什么原因?我该怎么办?

类似的妈妈提问还有很多。

接触过很多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案例,加之自己疏导两个孩子情绪,调节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我有一个特别大的感触便是:

孩子的情绪效能感的发展,需要经历被捕捉被示范被强化三个阶段,最终经过反复的练习,孩子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情绪效能表现力。

所以很多时候大家感觉方法时奏效、时不奏效,是三个环节上用了一些“无效”的方法

下面我分别讲讲每个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

捕捉阶段:你是否有借助识别语言,去捕捉情绪信号?

我们都知道,要帮助孩子安定下情绪,需要对情绪进行命名,比如像前面两个案例里的妈妈都做到了。我们经常这样说:

“你很生气。”

“我知道你很难过。”

“没事的,伤心的时候当然可以哭起来。”

这个方法,理论上可以提高孩子的情绪感知力。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况,往往是孩子调节和改善情绪状况的第一步。

但每次当我追问细节的时候,却发现我们经常忽略了对孩子实际状况的关注,只是“机械式”地运用了情绪命名的技巧,让这个方法流于形式。

我在公号“萌芽研究所 BUD”写过的一篇文章

都是我生的,性格咋差这么多?| 9 个维度秒懂孩子的“天性”

介绍过一个词语叫“情绪本质”,对于每个孩子来说,也同样如此。正因为每个孩子的情绪本质是不一样的,所以才更需要我们结合孩子的实际状况,来阐述孩子的情绪状态

图片来自「小芽启萌 · 优陪会员计划」理论课截图

你想想看,当你很伤心的时候,当你听到一个人说:

“我知道你很伤心。”

但另外一个人说:

“我看到你眼圈都红了,我真难过,我知道你很伤心。”

哪个更让你觉得真挚呢?

很显然,是后者,因为你能感觉到实在的连接

很多妈妈知道如何说“你很生气”“我知道你目前很难过”,也会采用拥抱或者直接对话的方式,但是却忽视了“泛泛而谈”的表达关心的方式,很容易陷入“套路”的困境,孩子听着听着,就腻了,也当然觉得无效了。

真正有用的方法,是采用转化语言的方式,比如把孩子的情绪状态和身体动作进行关联:

“我看到你很生气,你眉头皱得厉害,身体紧绷,你很用力地打我。

这背后,是我们对孩子微表情的观察和捕捉。

要知道,我们孩子的情绪总是会伴随一些身体上的反应,比如皱眉头,双脚晃动,趴在桌面上一声不吭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的情绪信息。

比如说,12 个月的宝宝在陌生阿姨到家做客时,表现出了紧张和焦虑,她的双脚晃动,身体明显侧向妈妈的那边。

图片来自优陪游戏课:(10~12 月龄)焦虑安抚:访客来了 截图

还有 26 个月的孩子在游戏开始之前,也有表现出不安的表情,在和妈妈进行了情绪游戏——“我的避风港”之后,得到了明显的缓和。

图片来自优陪游戏课:(25-27 月龄)情绪安抚:我的避风港 截图

通过关注孩子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姿势,我们可以揣摩身体语言背后传递的情绪。皱眉可能是生气,双脚晃动说明紧张或者焦虑等。

把你的观察和注意告诉孩子,孩子会更真实地感觉到你的重视。而这个过程,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对自己的“情绪 - 身体”的觉知力。

很多时候,什么是关注?关注并不是整天说着“我注意到你了”,而是能让对方感受到你时刻都在留意着他的细节和变化,他的一眸一笑,一个细微的改变,原来都能够真切地入你心。

当通过语言传递这份情感的时候,你会发现,即便语言的描述再简单,那份关系中的情感,都能够透过简单的语言传递给对方,这便是我们亲子关系很重要的感情基础。

示范阶段:你提供建议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当和很多妈妈聊如何安抚孩子情绪的时候,我们都会集中在一个难题,孩子表达生气的方式不大合适

比如有孩子表达生气的时候,躲在角落里自己抹眼泪,看着心疼;

比如有孩子表达生气的时候,会不停地咆哮般骂人:“我恨死你了!”

比如有孩子表达生气的时候,还会打人、弄坏玩具、摔东西等等……

我们都很希望帮助孩子合理地表达生气,情绪可以表达出来,但前提是不可以伤害自己和伤害别人。

但因为太迫切地希望可以帮助孩子去调整这份方式,初衷是好的,错在太急迫。

比如第二位妈妈安抚孩子情绪的方式,连着说的这段话:

“生气可以,但是打人不可以。如果你需要发泄,我可以让你去小房间扔枕头,或者靠枕。”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职场,老板在你面前说下面一段话,你是什么感觉:

”小刘,你做得不错,但是你要注意你在财务报表和项目进度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这两个问题,如果你要改善,我建议你去报两个进修班学习下。”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接受到前面那一句“你做得不错”的肯定信息,因为已经被后面的信息所淹没了,你心里肯定是这么想,“原来我还做得不够好,老板希望我去进修学习”。

连成年人都如此,更何况是我们年幼的孩子呢?

太急迫,是很多父母在情绪安抚上不小心或无意识所犯的错误。初衷和出发点都是好的,希望孩子能够学会更好地安抚自己情绪的方式,但是错在没有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地和孩子沟通

过于急迫地想解决问题,会让你无法把你最想要传递的东西告诉孩子。也会让孩子容易产生一个误会,“原来妈妈说那么多,其实也只是想调整我的行为”。

我们都不喜欢听“控制”这个词,但是很多时候一些细节的把握分寸,往往会让我们的结果最终变成了“控制”。

我们内心希望可以让孩子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式去运作,希望孩子不哭,希望孩子按照我们能接受的方式去哭,这份急迫,同样会让孩子累积挫败感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正因为他没有办法天生就懂得自我调节,所以才需要我们一环一环地帮助孩子去识别、察觉和调节情绪

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牢记示范的真正目的,是在一个充分可包容的环境下,父母能够用爱来陪伴孩子,一起经历情绪的漩涡。

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情绪表达方式的不合适,并且选择更好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其实有很多更好的示范建议。

比如提高孩子对他人情绪的觉察力,可以尝试这么说:

“你用力地打我,我很害怕。而且很痛,你看我的胳膊都淤青了,特别疼。”

比如引入更好的示范建议,可以尝试这么说:

“生气是很正常的情绪,我也会有生气的时候,生气的时候,我心里也特别不好受,觉得有一个火山在爆发。所以我会通过(插入比较积极的生气疏导方式)来平复自己的情绪。”

如果你问我,能不能向孩子坦率表达自己对打人行为的不认可?当然是可以的。

这个“示范”的过程也是帮助孩子判断界限最好的时机。

在孩子表达情绪的过程中,最初肯定有恰当或者不恰当的方式,我们也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处理情绪的一些行为是不正当的,这也是孩子道德观的形成基础。

引入更好的划分界限,我们可以尝试这么说:

“在感到沮丧的时候动手打人和骂人,这些都并不能解决问题,我和你都会很受伤,我们完全可以有更多、更好的方法。”

语言要平和,语气要自然,当父母能够用语言来传递力量的时候,这个过程便是孩子效仿的情感地基。

强化阶段:你是否愿意和孩子一起参与进去?

强化,指的是如何运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最终帮助孩子由内而外地建立好的情绪效能表达方式。当我们愿意去示范,并且和孩子一起参与进去的时候,这个过程便是强化的要义。

但很多时候,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

我们经常听说:

“你要是生气的话,可以选择去扔枕头、或者靠枕。”

“难过的时候,你可以把你的心情画下来。”

这些都是我们标准情绪疏导方法中的做法,但生活中我们是否注意到,要时不时的,不管是预防形式还是冲突当中,都能够和孩子一起做起来呢。

我在「小芽启萌 · 优陪会员计划」的情绪能力的课程体系搭建里,情绪能力分布从 0 月龄到 6 岁,每一个月龄都有孩子专属的情绪能力的亲子游戏。

0-3 月龄,情绪能力会更聚焦在情绪的识别和表情互动,比如“情绪训练:表情模仿”优陪游戏里,妈妈和宝宝的互动,非常有爱↓

优陪游戏课:(0~3 月龄)情绪训练:表情模仿

但到了10-12 月龄的时候,情绪能力便会提及到关于“分离焦虑”中孩子情绪的安抚和表达

比如“分离焦虑:访客来了”优陪游戏中,宝宝因陌生人来访紧张得大哭,妈妈立刻安慰孩子↓

优陪游戏课:(10~12 月龄)焦虑安抚:访客来了

到了25-27 月龄的时候,同样是对孩子情绪的安抚和表达,则需要引导孩子去进一步学习如何自我安抚

比如“情绪安抚:我的避风港”优陪游戏中,妈妈引导女儿在“积极暂停角”的互动细节↓

优陪游戏课:(25-27 月龄)情绪安抚:我的避风港

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的,更积极的情绪疏导方式。

疏导孩子的情绪,永远都不是在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候,给孩子的情绪疏导下指令,“你应该做什么”、“怎么样的疏导方式才被我允许”。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是否愿意把指令变成行动,真的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一起做起来。

让孩子能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可以表达生气,但是不会伤害到别人”

我家是两个男孩子,所以我引导孩子疏导愤怒情绪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运动

比如你在开头中看到的那一幕,虽然看似是孩子在追我,但是其实我们是母子两在跑了一场长途赛。我也试过和孩子一起在床上跳,一边跳,一边和孩子们一起说:

“觉得特别难过的时候,大哭一场也没关系”。

有时候,看起来这些行为的确比较“疯”,和孩子一起蹦着跳着,和孩子一起跑步,但是确实是养育中最直观的渗透,孩子需要接受到包容的空间,才能更加自由、从容地去做自己。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出现情绪漩涡,孩子愿意在你面前表达他的难过、伤心、暴躁和生气,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情。

在依恋理论中,有一个观点是这样子的,任何关系相处中,情感是依恋的中心

很多时候关系中有反应的情况,即便是生气、暴躁、难过和痛苦,都比没有反应好。因为如果你发现即便是再大的分歧,对方毫无所动,不做承诺,也没有情感回应,其实就意味着:

“我们之间没有关系,我不把你的信息当回事”。

当孩子愿意在你的面前,表达他真实的不加隐藏的情绪,不管是愤怒、伤心,还是难过和暴躁,这其实是出于孩子的无所保留,他愿意在你面前做一个真实的自己,这便是信任。

学龄前有很多的挑战和困难,都有可能成为我们亲子关系中需要去直面的问题。但有一点,我一直希望传递给所有父母,就是每一次的挑战都是我们孩子成长的机会。

当孩子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越多,处理冲突的方法也会越多。我之前拍过我家两个孩子因为小摩擦而闹别扭生气的小视频,两个人气着气着,哭着哭着,就和好了。

如果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

https://www.zhihu.com/video/989842121083539456

这些都是孩子们在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成长。

作为父母的角色,并不是只能替孩子解决某个单项问题,当我们愿意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帮助孩子更充分地探索和掌握到自己的能力的时候,孩子如同海绵一样吸收的体质,也会让他收获更多,成长更快。

不要用自己的急迫,错失了最好的言传身教的机会。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