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博学流浪汉” 一夜爆红:很多孩子都毁在了自己父母手上

時間:03/28/2019 瀏覽: 5532

放手,永远是中国式亲子关系最难的一课。
——所长
作者 | 边小豆
<爸妈研究所原创作者>
最近在上海,出现了一名网红流浪汉,名叫沈巍,人称“最博学流浪汉”。
虽然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但沈巍却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讲《尚书》《左传》等内容,熟悉许多古文经典,口中总有各种“金句”:
  • “有人说因为你外表可怜所以你捡垃圾,那为什么我捡垃圾不能按照公益的目的捡呢?”
  • “读书要用笔、要配起来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距离浩如烟海的文化本身,我们都是井底之蛙,一定要不断的学习。”
在路边读书的沈巍
这吸引了一众人的注意,也让他迅速成为网络红人。
1
控制型父母
你该按照我的规划而活
沈巍这样博学的人却成了流浪汉,和他爸爸的控制有关。
沈巍少年时喜欢画画,看文学历史的书,但是爸爸对这深恶痛绝。沈巍只好捡垃圾卖钱来买书,偷偷背着爸爸看。
在爸爸的压力和约束之下,他报了审计专业,被迫面对他不感兴趣的数字。不能选择和自己意愿相符的工作,沈巍感觉非常遗憾。
在审计局工作时,沈巍仍保留了捡垃圾卖钱买书的习惯,却被人投诉,从而被解雇了。
后来沈巍和家人断绝联系,过着流浪的生活。

他坦言“已经三天没有好好睡觉了……做红人挺辛苦的”
爸爸去世前,握着沈巍的手,惭愧地痛哭:本来你能够在学习上有一番成就,但全是因为我……爸爸不停地抽着自己耳光,沈巍也泣不成声。
沈巍说,我原本以为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为社会做一番贡献,但怎么也没想到会沦落至此。
爸爸打击着沈巍的兴趣爱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控制孩子,将他逼到一条不属于他的路上。
而孩子长大以后,过流浪生活,用极端的方式,做出无声的反抗。
美国一项针对青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不良经历是抑郁、攻击性和成瘾行为相关的慢性、发展性应激源。
父母的强硬逼迫,即使孩子顺服了,也会产生扭曲的心理,造成不可磨灭的阴影,这种压抑迟早会在某个时刻爆发。
父母要做的,不是控制孩子,替孩子做出选择,而是应该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自主选择,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
2
控制型父母
宁愿吞掉你也不舍得你离开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包宝宝》中,为了照顾包宝宝,妈妈处处用心又处处小心。
妈妈无微不至的爱,包围着包宝宝生活的方方面面。保护同时,也阻隔了他和外界的接触,妨碍了成长。
慢慢地,包宝宝长大了,想结交新的朋友,但是妈妈却阻止他和朋友踢足球。看见包宝宝戴着墨镜和朋友出去玩,妈妈会很失落。
包宝宝想自己呆在房间里和朋友打电话聊天,妈妈却擅自打开房门进入。她被赶出去后,还想在房间外面偷听。
后来,包宝宝还结交了女朋友,准备拎行李就走,妈妈一怒之下,将包宝宝一口吃掉。
包妈妈宁愿吞掉包子,也不愿意让他离去。
有网友评论称,这个短片简直就是恐怖片,这位妈妈的控制欲太可怕了。
控制型父母以爱的名义,入侵孩子的生活,将他和外界断绝联系,只想牢牢将孩子占为己有。
  • 《无声告白》写道:家庭,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
父母不是孩子的前世,孩子也不是父母的后传。父母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没必要管控孩子的各方各面,而应该学会放手,懂得尊重孩子的选择。
3
控制型父母
我在用生命爱我孩子
在《我家那小子》热播时,朱雨辰妈妈事件一度刷屏。
在生活上,朱妈妈每天早晨四点起来,帮孩子煮梨汤,从不让孩子进厨房,一日三餐都由她亲自包办,希望孩子能够忘记做饭。
在工作上,朱雨辰从上海跑去北京,朱妈妈不停闹腾,直到他把妈妈接到身边来。朱雨辰工作拍戏,妈妈就跟在身边,风雨无阻为他送饭,照顾他的日常起居。
在感情上,孩子的每一段恋情她都要干涉,并且给未来理想儿媳妇立下标准,不是贤妻良母的都不要。朱雨辰接近40岁还是单身,是妈妈让他凭实力做到的。
朱妈妈还逐条抄录了儿子的博客和微博,每一条心情动态都要掌握。
朱妈妈说,“我没有自我,我是用整个生命去对待我儿子。” 这样用生命的对待,换来的却是朱雨辰几乎窒息的呐喊,“你这是要搞死我。”
控制型父母掌握孩子的一举一动,他们的生活没有自我,只有孩子。孩子的快乐,就是他们的快乐,孩子的悲伤,就是他们的悲伤。
  •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太多中国父母过于关注孩子,一个关键原因是,他们的生命已经乏善可陈。
生活里只有孩子的父母,朋友圈不再拓宽,反而逐渐缩小,不再为自己的憧憬和理想奋斗,只是日夜操劳孩子的各种琐事,逐渐失去自己。
朱雨辰不是不想反抗,也不是不想逃离这种现状,只是他已经习惯了,并且深深地陷在里面,不能离开妈妈的照顾。
和野兽被圈起来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失去了向外界扑捉猎物的能力,习惯了等待别人的喂养,虽然向往自由,但没有能力和信心独立过好自己的生活。
对孩子放手,也是对自己放手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希尔维亚·克莱尔说:“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对孩子放手,既是让孩子独立自由的成长,也是让父母过好自己的生活。
傅园慧在《我家那闺女》说,
我父母从小对我的教育,方式就是你自由生长吧,他们总是告诉我,要去做自己喜欢的,想做的事情,还不停地说,你是最好的,你是最棒的,你就是个天才。

傅爸爸从来没有控制傅园慧做不喜欢的事情,即使是在她成绩最不好的时候,父母也从来没有对她失望过。
傅园慧进省队时,对姐姐们说自己是个天才,却被她们嘲笑了。傅爸爸却毫不谦虚的回应道,没错,我们傅园慧真是个天才。
少儿教育专家黄敬茹说,观察孩子的喜好,主动发掘,掌握尺度,选择权一定要给孩子,而不是父母想当然的代劳和强加。只有孩子发自内心的选择,才会主动投入。
在这样的家庭里,傅园慧永远保持着难能可贵的乐观和一颗孩子心,自由生长的同时,也会自我激励,永远奋发向前。
在孩子和自己的世界中找到平衡点
董卿说:“有了孩子以后,我的世界不是只有我,也不是只有他,要在这两个世界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有了孩子以后,父母确实要给予孩子许多的爱和关怀,但并不意味着生活只有孩子。
父母要在这个关系里,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又不妨碍父母自身的发展。
就像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所说的那样:
“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若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生命中最深厚的缘份,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