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04/01/2019
瀏覽: 4070
很多朋友都是当了父母后,开始了再次学习,比如英语启蒙这件事。于是,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来问我,让我分享一下自己当年是怎么学习英语的。
先要说明一下,我的英语非常一般,即使在外企工作了7年,出国也快7年了,但仍然非常一般。你们听过我的发音或者看过我的英文信件就能知道,真的不是谦虚。
我学习语言是非常没天赋的,但正因为如此,我想我的经历也许可以给到你们一些启发。
没有捷径的捷径
我在上海读的书,上海是小学四年级开始学习英语的,基础学习就不说了,我第一次额外“开小灶”是从初二开始的吧。
我的一个叔叔是个海员,每次回来都带给我很多国外的食物,爱吃的我当时就是觉得“出国”等于“更多好吃的”。
叔叔和我说,要出国就要学好英语,这就是当时最初的学习动力。
我从小到大是有点“小聪明”的孩子,各科成绩一般,但也不会特别努力。自然,想学英语后,我第一反应就是找找看,有什么捷径?
我和爸爸关系一直不错,而且他是老师,于是我就问他。爸爸有一天回家后带来三本书,和我说,你把这些都背出来,就能学好英语了,非常非常确定的眼神。
“年少无知”的我真的就相信了,于是从初二一直到初三,我都在啃这几本书。
“Pumas at large. Cat like animals...“,不知道多少人还记得这些,是的,这三本书就是《新概念英语》的前三册。
我当时真的把这三册的所有文章都背出来了,我会把不认识的单词先查好,然后把单词和句子记在卡片上,上下学路上的公车上就会读和背。
我还会把这些卡片贴在厕所的镜子上和门上,这样刷牙和小便时都能见缝插针地背诵。每天晚上做完学校功课后,我就一定会做一页课后练习。
另外不知道哪里了解的”歪门邪道“,说听着英语入睡,睡梦中都能在复习强化,于是每天我都是带着Walkman睡觉的。
后来,我真的三册书都背下来了,但后来才发现一点都“没用”。特别是从第二册下开始的英文单词和复杂的句型,基本上都忘光了。
但这些”没用“的学习却恰恰教会了我一个最有用的知识:
学习是没有捷径可走的,静下心,踏踏实实花时间,这才是真正的捷径。
这个态度的改变,的确让我后来的学习”开挂“了。”开挂“的是,当别的同学花很多时间去寻找”学习方法“时,我已经开始学习了,而且我知道了如何去忍受寂寞,根据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并且执行。
其实所谓“好”或者“更好”的学习方法,并没有太多差异,形成差异的是我们是否愿意相信,是否愿意为之花时间,并且是否愿意坚持。
时间的复利
就像现在很多父母问我,想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可以怎么做?我每次都说,从孩子的英语绘本开始啊,每次买回来自己先学习,不认识的查字典,了解这个词的用法和意思,自己试试看怎么运用。
把绘本读熟,有些重点词组和重点句子,摘抄一下,然后自己再想想运用场景。
读熟后,再试着提问造句,有词组不知道怎么说的,再查查字典。这些准备工作做完,就可以开始亲子阅读啦。阅读过程又是再一次复习强化。
每次我说完,大家都是“哦”,然后我知道,大部分其实并不会去做。
因为他们不信。我们习惯认为“成功”的方法一定是大招,而且我们也不信自己可以坚持,毕竟这听上去挺麻烦。
但我公号读者里就是有人这么做了,而且英语就是提高了。就像我当年那样,虽然背了几百篇没啥用的课文,可是我的语感、背诵能力真的扎扎实实提高了。
真心去投入并且坚持一件事,尤其是简单的事情,这本身就不简单。太多的人愿意花时间去找捷径,但其实不找捷径,就是最好的捷径。
承认自己不行
我是12年出国的,第一站在迪拜。当时的我,工作中使用英语完全没问题了,但是在迪拜时却发现自己无法生活了。
迪拜是个大熔炉,全球各地的人都有,大家也都非常友好。我有一段时间最怕去茶水间,只要里面有人我就宁可等一等。因为每次茶水间遇到人,大家都会问我,“How was your last night?“(你昨晚过的怎么样?)
而我每次都不知道怎么回答,真的,有准备的工作内容我用英语说完全没问题,但这些毫无准备的即兴交谈我却一句也说不出来。于是,每次只是匆匆说一句”good“,然后逃一样地离开。
那我当时是怎么做的呢?就是练啊!我和队友当时每晚的一个固定节目就是,吃完饭在家进行英语对话。
队友口语比我好一点,于是每次都是他主导提问,Jessica, how was your last night?
从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回答,到后来报流水账,再到后来可以选择性分享一些有意思的小故事,然后还能提问。
我花了8个月,每天进行思考,有些表达不知道怎么说,那么去查一下,查完后说出来。说出来磕巴了,那么再重新说一遍,慢慢就熟练了。
这估计也是很多朋友现在的苦恼吧,知道给孩子进行英语启蒙最好的就是创造环境,但很多人对着读绘本觉得可以,日常对话就不行。
其实很多人在说“不行”,在问“怎么办”时,他们不是不知道答案的,就是和孩子一起练习啊。
但之所以还会这么问,其实是我们不好意思,我们似乎不能接受自己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说的不够溜、不知道怎么说的状态。这才是我们在问“怎么办”的真正初衷。
当年那段经历至今仍是队友嘲笑我的段子之一,傻吗?真的挺傻的,但我就是坚持了8个月每天只做这样一件很“傻”的事情。
它让我明白了,学习需要一点“不要脸”,这是一种和自己的自我对抗的过程,能够心甘情愿地承认自己就是不够好,愿意从最基础开始一点一点慢慢变好。
而且,请记得,现在我们有个最好的陪伴伙伴,那就是我们的孩子。他们不会嘲笑我们,他们反而会因为看到我们在努力,而更加有动力学习。
自信最重要
我的英语发音一直有口音(就像我的普通话一直不标准一样),有一段时间这个很困扰我。我每次和老外交谈都会不自觉加上一句,我的英语不够好,包括我去老东家的美国总部做汇报时也这样。
当时老东家的高层就和我说,你的英语很好啊,我都不会说中文,但你竟然会说英语,还能和我交流。
后来去过越多的国家,接触过越多的老外后,我更加发现,真的似乎只有我们中国人自己最纠结英语口音这件事,老外基本上不会在意所谓的口音,他们更加在意的是你说话时的态度和观点。
这一点单独拿出来,就想提醒大家,孩子早期对每一件事情的认知都是受我们思维模式所影响的。
对于英语启蒙这件事,让孩子敢说,愿意说,远远比一口标准伦敦英或者美音重要的多。
我见过太多家长,自己一开口,甚至都还没开口,第一句话就是,爸爸/妈妈发音不标准。我们以为只是下意识的评论,却不知道我们的态度和话语已经变成了孩子心底的语言。
不敢开口、说话没观点,逻辑不清,这些相比有口音更加致命。而最要命的是,我们把“有口音”作为了自己不行动的借口。
永远记得“为什么而开始“
我小时候住上海的老石库门,当时对英语学习的氛围并不像现在那么普及。记得当年我在努力学英语时,总会听到周围这样一些声音,
笑死人了,发音不标准还这么敢说;
说的比我还差,还在认真学,也不知在无用功什么;
我们工薪阶层出来的孩子学那么多英语干嘛呢,指望今后嫁给外国人啊
当时也出现过情绪波动的情况,要么不想学了,觉得挺认同别人说的;要么就死磕发音,觉得自己非要练就标准美音。
后来那段时间,我变得一点不快乐了,我再也享受不到之前那样学习英语的乐趣了。
那时,爸爸问过我,你学习英语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希望去达到别人的评价吗?是想要成为英语专业人士吗?那一年我高二,我想了想后告诉他,
都不是啊!我学习英语只是希望可以有能力和老外进行日常交流;我只希望可以看到更多原版的书籍和视频;我只希望通过英语这个工具让我看到更大的世界。
分享这个也是想告诉你们,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总会有一半的人支持,一半的人泼冷水。
我知道,突破自己的舒适圈本身就是辛苦的,我经历过太多次,千万别再让别人的某句评价成了最最内耗我们精力的来源。
如果你们决定现在开始学习英语,我可以预见到一定有人会来告诉你们,“你的口音要把孩子带偏,你学那么辛苦,孩子以后不还是上学系统学习“。
这些评价其实和我们无关,我们真正要去想明白的是,我们为什么要提高自己的英语。
把每一次别人的评价,转变成一个问句,“这是我希望的吗?”我们可以选择“希望”也可以选择“不希望”,但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去在乎别人评价。
任何学习最终还是落实到思维模式,想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而不只是追求一些外界标准。
不知不觉又写多了,不知道是不是让很多人失望了,没有捷径,没有大招,似乎都是那些大家都懂的简单道理。
但这些年真的是愈发觉得,可以坚持做好一个简单的事情,那就是不简单。
“往外张望的人都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最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