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黑白種族歧視的美國黑人女性小說家
1993年成為首位黑人女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美國小說家莫里森(Toni Morrison)5日病逝,享壽88歲。她1988年的小說 Beloved贏得普立茲獎,1992年的Jazz和1997年的Paradise出版後,被視為三部曲。
一生撰寫過11本小說的童妮.摩里森,於1970年出版她的第一本小說「最藍的眼睛」(The Bluest Eye),她在1993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童妮.摩里森的第5部小說「寵兒」(Beloved)描述一名美國非裔女性奴隸的故事,1988年獲普立茲小說獎,1998年被翻拍成電影,由「脫口秀女王」歐普拉(Oprah Winfrey)主演。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摩里森(Toni Morrison)2019年8月5日深夜逝世,享年88歲。(AP)
渴望有藍眼珠的黑人女孩、親手殺害女兒的女黑奴……
這許多令人難忘的角色的刻畫者、美國當代最偉大女小說家童妮.摩里森,5日在紐約一家醫院病逝,享壽88歲。摩里森數十年來都是美國文壇祭酒、教母,1993年更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第一位黑人女性得主。
摩里森(Toni Morrison)1970年初試啼聲之作《最藍的眼睛》(The Bluest Eye)就成為經典,在黑人仍然處於美國社會與文化邊陲地帶的年代,她的小說以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為核心,從奴隸體制到種族歧視,強而有力地呈現了黑人生活與生命的特質。研究摩里森的專家波綠(Elizabeth Beaulieu)說:「她讓原本無人聞問的故事有了聲音。」
與無數美國黑人一樣,本名沃福德(Chloe Anthony Wofford)的摩里森是黑奴後代,1931年生於俄亥俄州洛連(Lorain),從小親身經歷白人的歧視與迫害。1953年畢業於黑人學府霍華大學(Howard University)英文系,2年後取得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文學碩士,專研意識流小說大家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與吳爾芙(Virginia Woolf)。摩里森後來回母校霍華大學教書,與牙買加裔建築師摩里森(Harold Morrison)結婚,雖然生了2個兒子,但這段婚姻只維持了6年。
成為單親媽媽之後,摩里森轉進出版業,1965年進入蘭登書屋(Random House)擔任編輯,在工作與養育兒子之餘,她開始從事小說創作。《最藍的眼睛》出版於摩里森40歲生日前夕,女主角佩珂拉(Pecola Breedlove)是個12歲的黑人女孩,卻無法接受自己的黑人外貌,渴望擁有一雙白人的藍眼珠。此後摩里森創作不輟,《蘇拉》(Sula)、《所羅門之歌》(Song of Solomon)、《黑寶貝》(Tar Baby,1981)等佳作陸續問世。
1987年出版的《寵兒》(Beloved)為摩里森贏得普立茲獎小說獎(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並改編為電影《魅影情真》(Beloved),由美國娛樂界天后歐普拉溫芙蕾(Oprah Winfrey)主演。女主角塞絲(Sethe)是個黑奴,取材自歷史人物嘉納(Margaret Garner),她一度帶著女兒逃亡,在重返牢籠之前親手殺了女兒。塞絲是一個很典型的摩里森小說人物:飽受折磨,但仍保有高貴本質,不接受世人憐憫。
1993年,摩里森榮膺諾貝爾文學獎桂冠,瑞典學院(Svenska Akademien)推崇她的小說擁有「靈視般的動力與詩意的分量,為美國人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賦予生命。」2012年,歐巴馬(Barack Obama)頒贈摩里森美國平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勳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讚揚她「養育人們的心靈,強化我們國家的特質。」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