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貧窮與矛盾 追恆河垃圾源頭 跨國女性專家成軍

時間:08/09/2019 00:00 瀏覽: 2600
進入恆河的保特瓶,最終會流落何方?
一個全由女性組成的工程師、探險家和科學家團隊,將在這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水道之一展開首次的塑膠污染追蹤工作。



由國家地理學會贊助的探險隊。

全世界90%的海洋塑膠垃圾來自10條河流,恆河就是其中之一
恆河的源頭始於喜馬拉雅山,最終進入孟加拉灣。這場由國家地理學會贊助的探險目的在深入瞭解塑膠污染從源頭到海洋的傳播方式,並提供減少最終入海數量的解法。

長達2,525公里的恆河是一條極為矛盾的河流:雖然受到10億印度教徒的崇拜,也是大約4億人的水源,卻受到工業徑流、未經處理的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嚴重污染。


恆河的垃圾污染來源於複雜的因素。

據衛報報導,國家地理研究員、喬治亞大學副教授詹貝克(Jenna Jambeck)說,這條河是研究塑膠如何從陸地進入河流,從河流進入海洋的完美起點。工程師出身的詹貝克,也是這支探險隊的共同領導者,他過去的研究發現,每年有800萬公噸的塑膠垃圾進入海洋,「我們知道在這些河流環境中有塑膠垃圾,透過河流進入海洋。」「但是我們不知道這個路途有多遙遠。例如,當有人丟一個保特瓶到恆河,它最終會流向何方,它能夠走多遠?」

這支18人團隊來自印度野生動物研究所、達卡大學和倫敦動物學會(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ZSL)等組織,今年春天完成了第一輪探險,以整理季風來臨前的塑膠垃圾量。

該團隊10月開始將用兩個月的時間回溯同一條路線,搭船、公路和火車往返恆河,收集空氣、水和沈積物以及河流及其周圍野生生物在季風後受到污染或影響的狀況。探險隊負責人、海洋生物學家寇德威(Heather Koldewey)說,他們也將比較地方和國家管理污染的反應,以及社區與水道的相互作用和依賴狀況。「我們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塑膠與貧窮之間的關係。塑膠讓人們可以獲得過去無法獲得的許多產品,無論是食品包裝還是洗髮精容器,但這對環境造成巨大的影響。」

寇德威指出,從恆河(最寬處7英里)採樣可能相當困難,潮汐和波浪讓河道上幾乎每個點都會使人暈船,也都會出現塑膠垃圾,保特瓶、手提袋、塑膠宗教用品無處不在。「這次探險是很正確的決定:恆河有些地方太寬,看不到另一邊,跟海一樣。我們一路穿越孟加拉國進入印度,到每年因全球暖化而退縮數公尺的源頭根戈德里冰川。」

「我們持續用喬治亞大學設計的開源應用程式追蹤發現的垃圾,與河岸的無人飛行機操作員一起追踪塑膠垃圾如何從陸地進入河流。我們也製作了一些木質漂移卡片,觀察垃圾在河系中是如何移動的,上面有孟加拉語和印度語說明文字,請人們看到這些木片時通知我們。」

該團隊還在保特瓶中放置追蹤設備,類似追蹤鯊魚和海龜的追蹤器,將它放入恆河,以確定下行距離。「它最終可能會出現在海上。追蹤設備會發出行動或衛星訊號,讓我們可以隨時掌握位置,好在探險結束時收集起來。」

基於道德考量,該團隊曾討論是否該使用塑膠設備追踪塑膠污染,結論是為了搜集相關資料仍然需要。寇德威說,研究規範是,探險隊帶到孟加拉和印度的任何塑膠都必須帶走,無論是盥洗用品、醫療包裝還是技術設備。

要塑膠還是要地球?」計畫
為了減少一次性塑膠垃圾進入海洋,國家地理的「要塑膠還是要地球?」計畫(Planet or Plastic? initiative)將進行數次河流探險,恆河是第一站。

「這些探險活動是動員全球專家團隊幫助解決問題的好機會,」國家地理學會成員克雷格(Valerie Craig)說,「特別令我感到欣慰的是,這次探險活動提升了世界各地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界女性專業人士的能見度,並幫助我們瞭解塑膠是如何在水道上移動,最終能找出減少塑膠垃圾入海的方法。」

2002年,孟加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袋的國家,但塑膠每年仍佔全國廢棄物的8%。印度總理莫迪承諾將斥資近30億美元清理恆河,預計於明年完成。官方資料顯示,目前只用了一小部分的預算,而且許多地方污染狀況比2015年開始清理時更嚴重。

儘管如此,隨著國家地理團隊投入建立解決方案,詹貝克和寇德威都希望他們收集的資料能夠帶來積極的影響,填補地方和國家合作的空白,並創造長期性的變化。

文章摘自:環境資訊中心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