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诺奖得主的中国学生:导师很严格 喜欢长城故宫黄山

時間:10/10/2019 瀏覽: 3304

北京时间10月7日下午5点30分,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他们分别是来自哈佛医学院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凯林(William G. Kaelin, Jr.),牛津大学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Peter J. Ratcliffe) 以及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而他们的获奖理由,则是表彰他们在理解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中的贡献。

向丽莎与格雷格·塞门扎教授等人合影
 

作为格雷格·塞门扎教授的学生,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专业临床医生向丽莎曾在2012年~2014年进入教授的实验室工作。两年间,在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缺氧调控肿瘤方向的多项研究。

在得知导师获奖的第一时间,向丽莎给格雷格教授发去祝贺邮件。第二天一早,她就收到了格雷格教授的回信,邮件中,格雷格教授说:“也谢谢你,希望你在成都好好工作和生活。”

得知导师获奖

华西女医生发祝贺邮件,次日收到回复

向丽莎说,当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她非常震撼、高兴、激动!随后,漫天诺奖的获奖消息传来,“感觉朋友圈已经被刷屏了”。她发出一条朋友圈后,有同事得知获奖者是她在美国的导师,还在评论里开玩笑说:“这真是我们离诺奖最近的一次。”她回想起在实验室与格雷格教授共事的两年时光,心中久久不能平复。随即,她向格雷格教授的邮箱发出祝贺邮件,原本以为消息一出,格雷格的邮箱肯定已经“爆”了,回复也会很慢,但在第二天一早,她就收到了导师的回复:“也谢谢你,希望你在成都好好工作和生活。”

向丽莎与格雷格·塞门扎教授
 

向丽莎说,其实学术圈内的人对格雷格教授获诺奖并不会感到惊奇,“那是迟与早的事”。曾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期间,学院的一些教授就预测格雷格教授将在5年内获诺奖,“结果现在算算时间,还真的是!”因为格雷格教授与同伴探索发现的“氧感知通路”,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作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早在2016年,格雷格教授就已获得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而此次真正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确实也给她和实验室的同事很大鼓舞。

在诺奖得主指导下

她独立完成HIF-1抑制剂的前临床试验

说起与格雷格教授共事,向丽莎表示,这也算有一定的机缘巧合。向丽莎博士阶段所研究的是肿瘤方向,正好与格雷格教授实验室研究方向相同,通过引荐,她在2012年作为格雷格教授第一个中国CSC联合培养博士,进入了格雷格教授实验室工作。她坦言,那两年,是她人生中受益匪浅的一段宝贵时光。

在实验室,向丽莎主要是研究缺氧对肿瘤发展的调控机制,以及从事一小部分抗肿瘤药物的前临床实验。因为格雷格教授研究的缺氧诱导因子与很多疾病有关,尤其是肿瘤,所以他们很早就开始筛选能够抑制HIF-1(缺氧诱导因子)的药物,其中有一项HIF-1抑制剂的前临床试验(动物实验),就是向丽莎在格雷格教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并且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从这个课题之后,格雷格教授对她更加信任,又给了她两个难度更高的课题进行研究。

【关于格雷格·塞门扎教授】



工作中的他:

  • 对学生严格,细到实验试剂用量都会过问

向丽莎坦言,最开始去实验室其实心里还是挺“虚”的,因为身边都是各名校毕业生。而格雷格教授一视同仁,给她安排很好的指导老师,把集体讨论变为单独会见,“从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格雷格教授的实验室也不像其他院士的实验室一样人很多,“从不会超过15人。”而教授给出的原因则是,“如果人太多,我没有精力和时间保证对每一个人进行指导。”所以,格雷格教授在实验室对成员的指导和训练都是直接的,一对一的,“每一个人的每一个课题他都亲自指导、把关”。

她回忆,实验室的学术氛围很浓,格雷格教授对每一个人也很严格,“每做一个实验前,他会单独会面交流,细到实验的每个步骤、实验试剂的用量、如何操作等,都会详细过问,写成的书面材料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有时答不上问题,还会被轰出办公室。”向丽莎说,“在这样的氛围中,你必须要努力工作,否则就会落后。”那两年,她几乎每天早上6:30就起床,晚上10点才离开实验室,周末还要自觉加班。而正是这严苛的两年锻炼了她,她笑着说:“在教授那里训练两年后,我可以去任何一个高强度高压力的地方工作……”

  • 几乎每天4点起床,是实验楼里最早到的人

在她眼中,教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跟他的严谨、专注、执着分不开,“在学术上,可以说他已经达到痴迷状态!”她介绍,格雷格教授学生时代是哈佛的高材生,自从发现“氧感知通路”的价值后,就一头扎进这个领域进行科研,几十年如一日。“他每天早上是整栋楼来得最早的人。教授说自己几乎每天4点就会起床,6点甚至更早就会到实验室,而晚上下班也很晚,可以说把实验室当成第二个家”。向丽莎曾亲自问过他,而他给出的解释是“想避开早晚堵车高峰”。而大家都知道,这是他对科研由衷的热爱,才把时间用到了吝啬的程度。

格雷格·塞门扎教授

教授每天除了吃饭上厕所和讨论课题,会一直处于工作状态,而由于长期工作、打字写文章,他的手也严重变形,还有严重的腰椎劳损。

在大家眼中,他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向丽莎说,虽然他已经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但他几乎拒绝一切院校行政职务,基本不参加外界应酬,就只做科研,“他自己把时间看得很宝贵,因为他觉得,外界的一些行政工作或是应酬会耽误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生活中的他:

爱踢足球爱做饭,喜欢中国的长城故宫黄山

与工作中的严谨细致相比,向丽莎说,只要离开实验室,生活中的格雷格教授则是一个简单随和的人,“很关心学生,实验室有谁过生日,都会买一个蛋糕和大家一起庆祝,和大家一起说说笑笑。”有时还会邀请学生去他家做客,“他很会做饭,每次都会亲自下厨。”让她没有想到的是,教授家非常朴素简单,与普通人并无两样。在闲暇之余,格雷格教授除了看一些文化和历史的书籍外,已经60多岁的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踢足球,平时还会到学校去教学生们踢球。

有三个孩子的格雷格教授对中国也有很深的情结,多年前,他们一家五口曾到中国旅游,“他很喜欢中国的长城、故宫、黄山,爬黄山时也是我们陪着一起去的”。他也喜欢中国的文化艺术,他会到各种小店去淘中国的手工艺品。“看到一些中国的艺术品,他还会让我们跟他解释一下这些有什么含义、历史和来源。”向丽莎说,在日常生活中,格雷格教授可以说是一个很可爱的人。

现在,向丽莎除了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专业医师,还是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PI,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她告诉红星新闻,今年11月,格雷格教授还会到上海参会。那时,她希望能邀请他到成都、到华西来走一走、看一看。“这也是计划了很久的,我相信只要他有时间,一定会来。”向丽莎说。

相关链接:

什么是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

众所周知,包括人类在内,绝大多数的动物离不开氧气。但对于氧气的需求,又必须达到平衡。缺乏氧气,会窒息而死;而氧气过多,又会中毒。为此,生物体也演化出诸多机制,来控制氧气平衡。如何弄懂这一机制,并为疾病治疗所用?获奖的三位科学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

在研究中,三位科学家阐明了人类和大多数动物细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气含量的基本原理,揭示了其中重要的信号机制,可以说,他们的研究成果为贫血、心血管疾病、黄斑退行性病变以及肿瘤、癌症等多种疾病开辟了新的临床治疗途径。目前,已有类似的疗法进入了早期临床试验阶段。


来源:红星新闻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