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美術教育家羅恩菲爾德曾強調過美術的教育價值,他主張通過美術創作來促進兒童的健全發展。他說:“藝術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創造的過程中,變得更富有創造力,而不管這種創造力將施用於何處。”他認為,如果孩子長大後,由他的美感經驗獲得較高的創造力,並將之應用於生活和職業,那麼藝術教育的目的就已經達到。
這也是美術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汪老師美術學院的老師們在課堂上盡可能開發學生們的創造力潛能,旨在把他們培養成具有創意思維的未來領導者。現在就來欣賞幾幅汪老師美術學院學生的作品,既有獲獎作品,也有課堂習作,看看學生們是如何讓自己獨特的創意煥發出藝術光彩的。
《My Dream House》
作者:Irene Xue,11歲
2018-19 美國華人營建工會少兒繪畫設計賽第一名
Irene的這個作品捨棄傳統耗費人力的雕龙画鳳,採取利落的線條及強調材料本質,造型不加以多餘的著墨,意味從傳統建築厚重的束縛中解放開來的新意志。最單純的點、線、面元素,除了捨棄了傳統的浮誇造型,更進一步強調材料的本質,讓生活中觸手可及的每一個表面,都可以讓材料展現最單純的原型,而這些最單純的造型都賦予空間全新的面貌。雖然只是一個模型,但是足以見證她的設計潛質和對家的定義。
空間,是人與環境的整合,是與環境緊密結合的有機體,它涵容了一切外在的結構,並隨著時間的運行不斷變化,逐漸沉澱為對空間的經驗與記憶,為家增添溫度。回家,真好!
《Within Reach》
作者:Allison Lee,12歲
2017-18全美 PTA 大賽洛杉磯1st District第一名
《莊子·逍遙遊》中曾寫道“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很多人在初讀的時候,只是對莊子筆下所描繪的“鯤”非常好奇,幻想著它的形態顏色等等;但再次回味的時候則對莊子所構建的世界觀饒有興趣。莊子在描繪“鯤”的基礎上,構建了屬於自己的獨特世界觀,並基於這些元素打造了一個奇幻世界。
這幅由12歲小作者創作的繪畫作品就給人以上述感覺。在作品中小作者不僅展現了自己夯實的繪畫功底,同時也在詮釋主題上加入了一絲奇幻色彩,讓觀者流連忘返。作品的一側是陸地上的叢林,而另一側則是繽紛的海底世界,在兩者的拼接中也就是畫面的中心,出現了作者想主要表達的場景。雖然畫面中的幾個主人公明顯來自不同的世界,但是其相互之間的關懷,則讓人非常有感觸。
“Within… Reach”,這其實是一個半開放式命題。小作者在詮釋比賽主題的同時,為作品又帶入了奇幻的元素,讓這種在異質維度中的“連接”更加難能可貴。
《Mutation》
作者:Dana Fu,15歲
課堂習作
無論古今中外,提到物種變異,永遠是一個為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人們之所以為之著迷,一方面是這一領域有目前為止科學理論也無法企及的奧秘,另一方面就是物種變異進化往往帶有一些超能力的杜撰,而這種杜撰往往可以滿足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完成的夙願。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領域都可以看到取自這一題材的作品,從電影、遊戲、藝術品等這些系列的衍生品比比皆是,例如漫威系列的鋼鐵俠、X men、美國隊長、神奇四俠、蜘蛛俠……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徵龍,也是如此。龍具有兔眼、鹿角、牛嘴、駝頭、蜃腹、虎掌、鷹爪、魚鱗、蛇身,是九種動物合而為一的形象,與現今流行的形像已非常接近。
這幅關於物種變異的作品,主體形像初看上去有些青黃不接,但是由於畫面的故事性非常完整,對於觀者在形象把控上還是有所幫助的。背景的重色處理,使得畫面後方顯得深邃空洞,讓人產生無限遐想,而前方兇猛十足的猛獸還有一半的身體並沒有完全顯露,也讓人不禁聯想空洞背後到底是怎麼一番場景。看似本幅作品只有兩個形象,但由於猛獸的形象特殊,畫面佈局及色彩安排巧妙,使作品的信息量變得非常大。
一幅作品的成功與否,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它是否“耐看”,尤其是這種具有創新形象的作品,想要引起觀者的共鳴是非常不易的。
《海之韻》
作者: Andrea Lo,11歲
課堂習作
初看這篇作品有種身處夢境的感覺,通篇來看,它並不僅僅是一幅單純以海洋為主題的創作作品,而是一個具有很強的代入感的臨界,讓觀眾沉醉其中。
其實,就以表現“水”來講,運用水彩顏料是再合適不過了。水彩輕柔曼妙且層次豐富,非常利於表現水的質地。但在本幅創作中,除了海水的飄逸之外,還有在畫面中心精靈周圍的飄帶,這兩種並處在同一幅作品中,著實很難表現。
小作者用丙烯顏料來表現飄帶的旋轉和舞動。其實,丙烯要比水彩厚重很多且並不透明,但這幅作品用丙烯所展現出的效果反而比背景的海水更加輕柔。這就是顏料間配搭的奧妙,輕柔厚重也需要辨證來看。丙烯雖然厚重但卻色彩明快且輪廓清晰,加上色彩間的柔和與背景的反襯,飄帶的輕柔與韻律便躍然紙上,並沒有青黃不接之感。
所以,熟悉顏料的特性,並且與自己的創作手法相結合,才能事半功倍。大膽創新,敢於嘗試,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靈韻》
作者:Zoey Lin, 11歲
課堂習作
這幅作品首先打動人的便是空靈之感,而這空靈之感不僅是來自於它的表現手法,更多的則是它並非創作於傳統媒介,而是用繪畫手法與當下科技相結合完成的。這是一幅數碼繪畫作品(digital painting),畫面效果幽靜致遠,且層次在疊加手法下,相較生輝。
關於藝術與現代科技之間的關係,藝術家大衛·霍克尼《隱秘的知識》中,將光學鏡頭的觀看方式看做逐漸主宰繪畫作品面貌的原因。這一觀點或許有些過於極端,但思考一下這種看法在美術史研究者中間遭到的如此多的非議,或許有利於我們思考藝術與科技的關係。也就是說,科技與藝術的關係並非從屬,科技只是形式與手段,它藉由藝術這一載體發揮出自身的形式與表現,而同時在繪畫手法上保留了對傳統藝術的兼容性。
我們同學小小年紀就已經走在了藝術革新時代的前端,相信這對他們今後的藝術之路一定會大有助益。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