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什麽是亞健康狀態? | 華夏中醫─吳侃陽中醫師

醫療 時間:11/13/2019 瀏覽: 2601
所謂[亞健康狀態]為中國西醫學界所獨創的一個專用術語,他們將身體存在不適感覺、但通過各種現代儀器檢查後卻未發現異常值的一類狀態統統歸納為[亞健康狀態]。西醫臨床認爲,[亞健康狀態]主要是指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所存在的一種身體狀態,其所指的不適體徵大致表現為神疲、大便乾燥或不成形、容易罹患感冒、胸悶、心慌心悸、煩躁易怒、失眠多夢、面色晦暗、口苦口渴、女子經前乳脹、月經不調等等。


這是西醫臨床所認定的一個灰色學術地帶,要是說這批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沒有生病,他們身上的不適感覺顯然不是裝出來的;要是說這批人有病,但他們的各項檢驗數據均屬正常值。所以西醫臨床只好將這個灰色地帶安上一個[亞健康狀態]名稱,意即介於健康與生病兩者之間的身體狀態。

對於西醫學術而言,這種認知也是可以理解的,其與世界衛生組織所說的第三种狀態有點相似。我們知道,西醫臨床對於疾病的診斷主要是依據各項檢驗數據、而不是上述各種不適感覺,所以對於西醫臨床來説,患者的不適感覺一般不屬於生病的診斷依據,所以西醫臨床不會認爲上述不適體徵屬於生病狀態。

而且,西醫臨床對於所謂[亞健康狀態]基本上不具備有效的治療,目前幾乎所有的西醫藥療法都無法有效地消除患者身上的那些不適病態體徵,於是就安上一個[亞健康狀態]的術語,試圖借此來掩飾西醫臨床的這種無奈。有人總結了一句順口溜:“亞健康是個筐,搞不清楚的就都往裏面裝”。此話對於這種掩飾的描述的確很貼切。



西醫對於[亞健康狀態]的臨床診治常常是無力的。筆者有位患者“投訴”說:“吳醫生啦,您說氣不氣死人?我渾身難受得不得了,頭痛頭昏,渾身不舒服,可是去看西醫反而說我沒有病,您說這是些什麽醫生?”記得筆者當時笑著對她說:“你所看的醫生其實是個好醫生,因爲他能夠堅持西醫的學術理念而沒有去迎合你。西醫臨床診斷疾病的學術規律就是這樣設定的,一般來説,只要你的各項檢驗數據都正常,即使你的身體再難受,他也不能診斷你為生病狀態;否則他就違背了西醫的學術規律,就不是一個好的西醫醫生。”

還有一位患者告訴筆者,她哥哥患有偏頭痛,幾乎看遍了北京各大醫院都無效,其中有一位某大醫院院長甚至還認爲他精神有問題,建議他去看神經科。這些都是所謂[亞健康狀態]患者求醫的親身經歷和痛苦感受。囿於對於[亞健康狀態]的無奈,西醫臨床無法幫助這些患者消除病痛也就罷了,但是以患者存在“精神問題”的説法來掩飾自己學術上的不足,這種做法實在有點過分。

事實上健康就是健康,生病就是生病,哪來的既不健康、又非生病的灰色地帶?據説處於這個灰色地帶的人數很多,大約佔人類總人數70%的比例。作爲醫學,既認爲[亞健康狀態]不屬於健康範疇,卻又無法幫助患者恢復健康,這種矛盾的學術認知的確有損西醫的“科學”形象,看來西醫臨床的確需要進行相關的學術修正。

最近一段時期,一些中西醫結合論者將所謂[亞健康狀態]混同為中醫[治未病],大力宣揚西醫臨床的這種[亞健康狀態]就是中醫的[未病],他們常常以中醫藥療法能夠治療這種[未病]而洋洋自得,認爲這是中西醫結合的最大發揮,中國醫學界甚至還以此作爲會議主題召開了專門的全國性學術大會。

筆者以爲,這種學術大會的召開足以顯示中國中醫界的中醫學術層次是何等地低劣,他們連西醫[亞健康狀態]與中醫[未病]之間的基本學術概念都搞不清楚;應該說他們在這個問題上,連“知其然”的學術認知都不夠,更遑論“知其所以然”了。可笑的是,這些對於中醫學說半懂不懂的[中西醫結合]論者非常爽快地接過西醫臨床的這種[亞健康狀態]缺憾並試圖大力加以發揮,將這種西醫的[未病]進行中醫學術粉飾;魚目混珠,西醫臨床萬般無奈的[亞健康狀態] 終於很快就變身爲中國中西醫結合論中的中醫[未病]了。

問題是西醫的[亞健康狀態]真的就是中醫的[未病]嗎?答案肯定是“不是”。中醫對於生病的學術概念是[有症即為病],就是説,臨床上只要出現[症狀]---病態體徵,就可以認定為生病狀態,就可以通過中醫藥療法來消除這些病態體徵。由此可見,對於中醫臨床來説,上述所謂[亞健康狀態]的主要病態體徵屬於中醫的生病狀態,對於中醫臨床來説根本就不是什麽[未病],中醫藥療法完全能夠將其消除掉。

譬如神疲、容易罹患感冒者補益中氣,大便乾燥者潤腸通便,大便不成形者溫中祛濕、或清熱燥濕,胸悶氣短者行氣活血、或溫通心陽,心慌心悸者補益心之氣血,煩躁易怒、口苦口渴者清瀉肝胃之實熱,失眠多夢者交通心腎、或養心安神,面色晦暗者調補氣血,女子經前乳脹、月經不調者行氣活血,如此等等,無不中的。



我們知道,中醫[治未病]的學術理念首先出自於《内經》,主要是強調“防患於未然”。《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此論生動地闡明了中醫臨床[治未病]的重要意義。

中醫臨床[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面。在未病先防方面,中醫學術思維理論特別強調需要具備一個好的心態,《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内守,病安從來”。而正常的生活習慣對於身體的健康同樣重要,《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又說,“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實際上,上論所說的具備良好心態和保持正常生活形態的未病先防學術思維就是當今人們保健養生中最關鍵的一環。

中醫理論還認爲,對於抵禦邪氣侵襲來説,中醫臨床最重要的學術理念應該是增強身體正氣,提高身體抵禦邪氣侵襲的生理功能,恰如《素問•遺篇•刺法論》中所說的,“正氣存内,邪不可干”。譬如面對流感肆虐,中醫臨床常常處以玉屏風散一類方劑來提升機體衛氣與外邪抗衡,而不是依據殺滅病原體的西醫學術思維直接用板藍根一類的中藥來預防感染。不要說板藍根等中藥是否具備殺滅細菌病毒的功效,即使有,機體在生病之前應該還沒有流感病毒可殺;如若長時間服用這類苦寒的中藥飲片,肯定會傷及服用者機體的陽氣,使其更加容易受到流感病毒的侵襲。上述顯示,在通過扶正來實現未病先防的學術思維中,未病乃是指中醫學術規律所認定的那些容易被感染、但還未被感染的身體狀態。

既病防變是指中醫臨床防止疾病發展和傳變的預防學術思維,其所依據的則是中醫學術理論中疾病傳變的各種客觀規律。中醫學説認爲外邪侵襲人體的傳變規律是由表及裏,因此中醫臨床必須依據中醫學説這種疾病傳變規律及時驅邪外出,以免病邪入裏,加重病情。這點在《傷寒論》中多有闡述。

肝木克脾土的傳變規律也是這樣。《難經•七十七難》中說:“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謂也?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上述古訓清楚地説明,中醫之未病,是指中醫學術規律所認定的即將傳變、但暫時還未傳變的一類身體狀態。



由此可見,西醫臨床的所謂[亞健康狀態]根本就不屬於中醫[未病]的範疇,由於中西醫對於生病概念的學術認知不同,二者毫無共通之處。中西醫結合論者如此混淆中西醫學術概念、並相互套用,將二者混爲一談,這種違背學術規律的做法對於中西醫醫學各自的發展、無疑地只會起到負面的效應。

正本清源:事實上所謂[亞健康狀態]的説法與中醫的[未病]觀毫無關係。前面已經提到,由於西醫臨床診斷疾病的依據基本上都出自於各項檢驗數據,因而他們始終無法認定所謂的[亞健康狀態]為生病狀態;所以要說[亞健康狀態]是[未病]的話,只能夠看作是西醫學術範疇内的[未病]。

由於中醫學術理論認定[有症即為病],而被西醫臨床歸納為[亞健康狀態]者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各種不適的病態體徵,因而中醫臨床理所當然地應該認定這類患者屬於生病狀態;也就是說這類[亞健康狀態]患者屬於中醫臨床的[已病]狀態,因而能夠使用中醫藥療法進行相應的調節治療。

由此可見,中國西醫學界關於[亞健康狀態]的學術認知應該屬於西醫臨床醫學職能上的一種先天性缺陷,也可以説是其學術體系中無法顯示療效的一個短板,所以只能劃出這個灰色地帶藉以掩飾自己的無奈。而中西醫結合論者對此大感興趣的原因,應該出自於他們希望通過混淆中西醫對於[未病]的錯位學術認知,來彰顯[中西醫結合]的學術合理性。

有位王錫民先生在其大作《中醫藥與亞健康》中就曾直接寫道:“[亞健康]概念與《黃帝内經》中的[未病]概念大致相同”。筆者拜讀後感到茫然,真的不知道中西醫二者關於[未病]的學術概念“相同”在哪裏?身為學者如此信口開河,指鹿爲馬,絲毫不懂得尊重中西醫各自的學術思維規律,實乃輕浮。

總之,我們從醫學學術規律的角度來看,中國中西醫結合論者採用混淆和套用中西醫學術概念的不當手法進行學術造假,應該說屬於不尊重學術規律的不正當行爲,也是極爲荒謬而可悲的。所謂的[亞健康狀態]概念實際上只是西醫臨床上的一種無奈,囿於學術結構的原因,其對於這個灰色地帶根本就無法著力,故只得提出[亞健康狀態]概念加以掩飾。

中西醫結合論者將[亞健康狀態]概念混同於中醫的[未病]概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所謂[亞健康狀態]概念屬於中醫臨床的[已病]狀態,使用中醫藥療法當然也就很容易治療。事實上,將[亞健康狀態]混同於[未病]的做法應該不屬於中醫學術歧見問題,而是[中西醫結合]論者蓄意將中西醫不同的學術概念進行混淆和套用,這正是目前[中西醫結合]學界所普遍存在的學術造假問題。

我們從所謂的[亞健康狀態]問題中可以看出,醫學學術規律是極爲嚴謹的課題,不應該進行人爲地扭曲,中醫學說的學術規律應該得到尊重。經過近六十年的[中西醫結合]運動對於中醫學説的學術扭曲,所導致的結果就是讓民衆得不到傳統中醫原有的顯著療效,就是違背中醫“有是證,服是方”的用藥規律而導致中藥中毒事故頻頻發生,就是泯滅中醫的傳統學術思維;如此下去,中醫危矣。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