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1/18/2019 00:00
瀏覽: 2496
心臟血管支架與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往往被視為治療心血管疾病的不二法門。不過一項最新的大規模研究顯示,如果患者情況穩定,沒有嚴重到心臟病發作(心肌梗塞)、心絞痛的地步,應該優先考慮藥物治療與改變生活方式,大可不必急著動這兩種手術。
多年以來,醫學界對於應該如何治療已出現冠狀動脈窄化、但尚未出現急性症狀的患者,一直迭有爭議。標準療法是安裝心臟血管支架(stent),或者施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但有許多醫界人士質疑,病患其實並不需要動手術。
降膽固醇、降血壓藥物治療與改變生活方式
由紐約大學(NYU)霍奇曼(Judith Hochman)教授領導的一項研究顯示,並無急性症狀的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患者,大可以優先選擇降膽固醇、降血壓藥物治療與改變生活方式,未必要接受心臟血管支架與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霍奇曼在美國心臟學會(AHA)的年度科學會議上發表這項研究,她說:「史塔汀(statin,降膽固醇藥物)與阿斯匹靈非常重要。同時我們也必須更深入瞭解,如何讓人們管控自身的風險因子。」霍奇曼也指出,要病患採行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並不容易,而且往往難以持久。
另一位研究主持人、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教授馬龍(David Maron)建議被診斷出冠狀動脈堵塞的病患:「你不必擔心自己馬上就要心臟病發作,甚至性命難保。如果你在過去一個月不曾出現心絞痛(angina)症狀,接受侵入性治療並沒有什麼好處。」
ISCHEMIA研究,來自37國的5179名受試者
這項斥資1億美元的研究全名「藥物與侵入性方法療效比較國際研究」(International Study of Comparative Health Effectiveness With Medical and Invasive Approaches),簡稱「ISCHEMIA」,這個字也是「心臟缺血」的意思。ISCHEMIA研究觀察來自37個國家的5179名受試者,他們都有中等或嚴重的心臟缺血症狀,但沒有心臟病發作,也沒有左冠狀動脈堵塞,後兩種狀況往往必須接受手術。
受試者分為兩組:一組接受手術與藥物治療,並改變生活方式;另一組只接受降膽固醇、降血壓藥物治療,並改變生活方式(例如戒菸、改變飲食習慣)。研究人員追蹤受試者是否出現5種情況其中之一:因心血管疾病致死、心臟病發作、心跳停止經急救復甦、因胸痛住院、因心臟衰竭住院。
追蹤大約4年的結果顯示,兩組受試者發生這5種情況的比例並無差別。而且在追蹤的前6個月,接受手術組心臟病發作的比例反而較高(5.3%對3.4%),原因可能是手術的併發症。
不過4年之後,接受手術組的情況要比藥物治療與改變生活方式組的情況好一點,心臟病發作的比例以13.3%對15.5%勝出。霍奇曼的團隊將繼續研究這項差異。
此外,經常胸痛的病患在接受手術之後,有一半在1年後症狀消失;藥物治療與改變生活方式組的好轉比例則只有20%。研究人員推測,前者可能要歸功於心臟血管支架的塗藥(drug-eluting)功效。
藥物治療整個冠狀動脈系統
心臟血管支架與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目的都在於清除血管內阻礙流量的血栓(blood clot),這些血栓往往是來自動脈血管壁剝落的斑塊(plaque)。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心臟科專家尼森(Steven Nissen)指出,近年研發的藥物已能有效縮小危險的斑塊,他說:「藥物治療更勝一籌的原因在於,它是治療整個(冠狀)動脈系統。」
醫界人士也提醒,出現心絞痛、心臟病發作等急性症狀的病患,還是要接受心臟血管支架與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