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03/07/2020
瀏覽: 2117
最近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停课不停学”期间,我们怎样才能不受疫情干扰,不落下学业?在我看来,疫情虽然是一种灾难,但同时也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思考和成长机会,只要我们愿意去思考,其实有很多话题值得探究。
之前橡树君发过一篇文章《疫情期间思考这19个问题,比上任何课都重要》,今天我们就展开讨论一下,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提升思考力。
本文根据蓝橡树创始人张伟琪在2月29日的在线讲座内容整理。
........................................
病毒到底从哪里来?
病毒如何让人生病的?
病毒如何传播?
新冠病毒和SARS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
现在的学生很小就开始科学启蒙,从初中开始学习生物,这次疫情爆发恰恰是一个去反思自己学过知识的机会。
新冠病毒到底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我推荐“回形针”介绍新冠病毒的视频。
这10分钟的视频里把病毒、新冠病毒介绍很清楚。对于年龄稍小的孩子,家长可陪同观看,再让孩子去复述其中的一部分,讲一讲新冠病毒到底是什么?
对初中生或者高中生,家长可以和孩子聚焦探究视频中的一部分内容,我个人推荐“R病毒形成过程”的部分,因为这和课纲内的生物知识紧密相连,可以帮助检验自己生物课上学到的知识,是否能够帮助更好理解病毒的形成。
此外,同学也可以去探究口罩过滤的原理,这部分与物理学知识紧密相连。对数学或统计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探究死亡率的统计,这部分其实特别有有趣,因为通过采取不同的数据,跟踪不同的来源,我们可以得到非常不一样的结果。
疫情的“吹哨人”之一李文亮医生已经不幸殉职,今天我们知道李文亮医生当时说的话是对的,他并没有在散布谣言,但我们当时怎么去区分什么是可靠的信息,什么是谣言?
这一点在今天格外重要,因为网络上每天有无数信息,我们越来越需要一种分辨信息真伪的能力,知道到底什么是可靠的,什么是谣言,甚至什么是“用事实来撒谎”。
这次疫情也让中国的红十字会成为新闻的焦点。这也是一系列很好的思考题:
如果我是红十字会的负责人,我会怎么做?
如何去协调资源,把最宝贵的资源放在哪里?
在做每一个选择背后,可能获得或者失去的是什么?
当你思考过这些问题之后,再重新来看一看这次武汉红十字会的表现,也许就会有更深层的思考。
这个问题有很多层面。
这系列问题有些是网络上的网友提的,都特别有价值。这涉及到了公正问题。关于公正问题有一个特点,就是很难说哪个答案是对的,哪个答案是错的,而且答案的对错可能每一天都在变。
刚开始大家会觉得封城有些极端,但当今天病毒开始大规模的肆虐全球时,回去看武汉的举措,其实为全世界抗疫争取了非常宝贵的时间。这些没有对错的问题,其实是最好的问题 ,因为这时才是需要我们去用高阶思维能力去思考、评价、分析、举例,甚至创造问题。
哈佛有一门非常有名的课,叫做《公正课》。这门课的教授是我大学时期的教授之一,哈佛政治学家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他在《公正课》的第一节课,就抛出了几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让同学们去思考。
第一个案例叫做“电车失灵事件”,这个案例涉及两个不同的场景。
第一个场景如图所示——
假设你是一位电车车驾驶员,所驾驶的电车正飞速行驶。但你突然发现在轨道的尽头有5名工人正在施工,你尝试停车,但已经来不及了,你的刹车失灵了。你很清楚,如果不马上停车,这5个工人都必死无疑。
这时你发现一条岔道,这条岔道的尽头只有一名工人在施工,而且你的方向盘没有失灵。你可以选择引动方向盘,将电车转向那条岔道,撞上那名工人,但是保住了另外5名工人。假如你是那位电车司机,你会怎么做?或者说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是对的?
很多学生都会选择把电车拐向岔道,因为这样就只需撞死一位工人,从而使其他5位工人幸免。你会这么选吗?你为什么会这么选?这么选对吗?
此时,我又抛出第2个场景——
同样的电车,但假设这时候你是一位旁观者,你在桥上看到了一辆电车,刚好在轨道的尽头有5位工人在施工,正当你手足无措的时候,你看到旁边还有一个很胖的朋友,你可以将他推下去。这样的话电车刚刚好能被胖子卡住,5个工人就得以幸免,但这时候胖子他的生命可能就保不住了。
有多少同学会选择将把胖子推下桥去?看上去是不是这个场景非常的相似?牺牲少数,保全多数。但很有意思的是,大多数同学都不会选择主动的将胖子推下去。我们选择的原则到底是什么?什么条件下我们会倾向于牺牲一人来救5人?而什么情况下我们又会作出相反的决定?这两种情况的差别在哪里?
我们可以想想,这个情况与我们牺牲武汉一城,保全更多地方更多的生命是否有相关性?是否可以比较?当我们去比较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依据这些案例去重新塑造我们评判的框架,帮助我们去更好的思考这些问题。
我举的第2个例子跟武汉也相关,叫做“医生的选择”,同样是两个不同的场景。
第一个场景——
假设你是急诊室里唯一一位医生,这时来了6个病人,他们刚经历了一场非常严重的事故,其中5人轻伤,一人重伤。你可以选择救活重伤者,但其他5个人就会死去;你也可以照顾这5位轻伤者,让他们恢复健康,但是那位重伤者会死去。这时候有多少人会先救那5个人?有多少人会先救那一位重伤者?
大多数同学选择了抢救5条生命,因为似乎拯救的数量会更多一点。在这次武汉,我们其实优质的医疗力量都集中在了拯救那些危重病人上,我们的医疗系统其实一定程度上已经做了一个选择,而且跟我们的选择不太一样,把我们的医疗资源倾向了重伤者,这到底是不是对的?
我们来看第2个场景——
你是一位器官移植外科医生,病人分别需要不同的器官移植才能存活,需要心脏、肺脏、肾脏、肝脏和胰脏。但是你没有任何器官捐助的来源,因此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死去。突然你想起隔壁房间里有一位健康的家伙来做体检,这时候正在小憩,你可以迅速的将其器官全部取出,牺牲他一人,便可救活中五人。那么,有多少人会这么做呢?似乎又是牺牲一人,拯救另外5个人。
这时候很少有人会愿意去牺牲这一人。所以我们发现,不同选择的结果可能是一样的,但场景不同、情境不同,我们做出的选择却会是截然相反的。
现在反过来思考武汉封城的问题,你是不是又会有一些不同的思考角度?也许你还是没有最终的答案,但是我们似乎有了一些思考问题的方向。其实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当中,大多数问题都没有正确答案。
疫情,对我们的经济和社会有什么影响?
这次疫情对中国和世界未来的格局有什么影响?
哪些行业受到的影响最大?
哪些行业不仅没有被受到影响,反而更好?
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可以想一想,假如现在餐饮行业不行了,学校也不上课了,父母也不外出上班了。我们现在在吃什么?我们在学什么?我们花时间在哪里?是不是那些相关的行业就会好了?
我们用的在线上课的平台是不是火了?家长用的在线办公的工具是不是火了?我们发现原来我们不一定要去学校才能上课,我们不一定要去公司才能上班,好多东西都可以在线了,那我们还要学校做什么?
经济问题中,还有一点值得探究,就是“口罩的经济学”。疫情发生之后,口罩变得非常抢手,要么买不到,买到也加价了。政府很快管控,不让商家卖高价口罩,而是协调和统筹,这是为什么?其他的商品当买不到的时候都可以去抬价,但是口罩到买不到的时候,政府需要去管控口罩?
假如你是国家或者城市领导者,你会怎么做?
通过这次疫情,你觉得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做的更好?
最后的问题看似很大,跟我们也没什么关系,但我认为也非常重要。
我们总抱怨现在的孩子不再有理想,没有兴趣,没有责任感。其实,疫情期是培养他们理想、兴趣、责任感最好时候。问问他们以后想做什么?是救死扶伤的医生,还是科研前线的科学家,还是领导国家或者城市的公务员,或者是经济学家?
这不一定是他们以后一定要做的工作,但是结合时下的疫情,结合现实的情景,让他们对未来有一个更理智的思考,也是有助于他们成长的思考。
来源:蓝橡树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