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孩子在家发呆 很多妈妈都焦虑了 科学家说:那是他的大脑在工作!

時間:04/09/2020 瀏覽: 5728
在当今这个时代,很多父母是看不得孩子发呆的,他们觉得
孩子发呆=无所事事
我们会觉得, 孩子浪费了大好的宝贵时间,而这时间做点什么不好?比如做几道数学题、读几页英语。
不光看不得孩子发呆,父母们还不允许自己发呆,好像发呆一会儿就是对自己生命的极大浪费,就是这一天没有活值
不瞒大家说,我原来就是这么想的。对于一个天天以写写写为生的自媒体从业者,我学习了各种见缝插针的时间安排法,把每一天时间都安排到特别满,地铁上听书啦、跑步时听英文新闻啦,就连去楼下倒垃圾的空档,还可以规划下周的日程表。
但说实在的,这样的时间安排,我只坚持了一个星期就完全受不了了。
这是一种什么感受呢?
对我来说,这样的时间安排法好像是一堵墙,我正在做的就是用水泥把每一个缝隙仔仔细细的填满,不留一点通风处,而这样的高墙建起来,我觉得好窒息啊。
而毛豆的呢?对于自己孩子的时间安排,我不知怎么的,却冥冥之中顺从了本能的安排。
在他的成长历程中,我从没有把他的时间安排的太满。我观察他,他经常在完成一项任务后,把书本放到窗户前的书包里时,顺势手垂下来,深呼一口气,望着窗外发愣。
望点什么呢?
也许是在望着窗边那棵白玉兰粉白相间的花瓣?
是在望着墙根的小猫默默舔毛?
是在无所事事看着楼下的漂亮姐姐洗车?
还是在对面楼的阿姨蹲在小院子里种菜?
看着看着,他又吁出一口气,他在想什么?
我也不知道,我怕打扰他,就默默的观察着这个小孩子。他的眼神是游弋的,姿态是舒展的,表情是放松惬意的,不再像学习时那么全神贯注了。
他发呆的时候有时长,有时短,如果前面的学习任务有点重要复杂,他发呆的时候就更长了。有时候他在窗边发呆还不要紧,回到他的小沙发舒舒服服坐下,继续发呆。
拿起一本书,他只是看看封面,并不看内容,然后两眼继续抬起来,出神地望望窗外……
有时候我觉得,这孩子是不是学累了,于是问他:“走啊,去户外走走,咱们都休息下。”
一行三人出门去,奇怪的是,去户外他也不玩,也不跑不跳,就兀自找个土堆蹲下,看蚂蚁搬家,看蚂蚁把面包屑搬来搬去,一看二十分钟过去了。
我本想叫他的,这背后的驱动是我对时间的功利心态,娃发呆这么久了,老母亲有点看不得时间慢慢溜走。
然而制止了我的,是童年对本能的记忆。小时候我也这么发过呆,抱膝看彩虹、观云,浑然不知大人在叫我。发呆的时候只觉得通体舒泰,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理性与逻辑不是全能的,身体的知晓将是语言到达不了的境界。
回到现实,发呆了一会儿,毛豆开始回血,嗷嗷疯跑疯叫,跟小伙伴们玩老鹰抓小鸡玩到满头汗,回家后一坐看书纹丝不动一个多小时……

娃有病,还是我有病?
后来我就找了一位脑科学家咨询:娃这么发呆是正常的吗?
脑科学家说:“娃是照着本能在生活,什么让他舒服,他就怎么做。而你已经不会让大脑休息了。”
之前,我的休息方式就是看武林外传这种无脑剧,总之越不动脑子越好。除此以外就是运动,但好像,一旦这中间少了“发呆”这个环节,会越来越累,根本没休息过来。
比如,我工作完后马上打开电视看剧,看完剧就再工作,还是感觉时间表密不透风,大脑还是紧张着……
这样根本不能叫休息啊,什么是休息?大脑经过休息以后,整体表现有所提升,这才叫休息!
而我为什么越休息越累呢?
发呆,是大脑最好的休息之一
我开始去外网搜论文,发现近年来顶尖的脑科学家早就揭示出——
孩子的发呆是最好的休息方式,而我这种拼命用工作、娱乐、体育锻炼把大脑填满,是最差的休息方式之一。
而且,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发呆,因为脑科学家也说:我们的大脑在啥也不干、发呆放空的状态,具有超乎想象的功能和力量。
我们之前认为大脑发呆就等于无所事事,这是错的!
因为大脑在发呆时,其实并没有闲着,而是做着一件意义非比寻常的重大事件特定的大脑神经网络正在被激活。
这篇文章有理有据,对我震撼最深: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和MIT教授共同发表于《心理科学》上的一篇文章:Rest Is Not Idleness(发呆并不是犯懒。)
我把片头也复制给大家,感兴趣的亲可以找来核对。
△原文,英文好的亲可以搜全文去看
脑科学领域的专家认为,人的大脑里有两套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神经网络。
一套是“任务积极型”网络(task positive network)。它的参与,对那些以目标为导向的任务,以及对反应力要求比较高的任务,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比如,孩子在做看书、写作业这些对注意力要求特别高的活儿,必须要靠这套“任务积极型”网络发挥作用,才能专心致志。
另一套是“任务消极型”网络(task negative network),又叫“休息”网络(resting network)。
当大脑没有忙于工作——比如,看着天空发呆,躺在床上遐想时——大脑就会自发启动这套神经网络,切换到低耗能模式,给自己放个假。

那么,人在发呆的时候,大脑真不是闲着,相反,这套“任务消极性”网络正在积极工作,相关的大脑区域被激活,紧锣密鼓地运转,而“任务积极型”网络正抓紧时间养精蓄锐,为下一次启动做准备。
所以我们都冤枉葛大爷了,他不是瘫,他是养精蓄锐为下次大脑全力投入准备。而且葛大爷也没说错,他的大脑真的是在思考……
生活中,很多焦虑的妈妈,总看不得孩子闲着,更看不得孩子无所事事发呆。
也就是总想着启动孩子大脑的“任务积极型”网络,压制“任务消极型”网络,似乎只有这样,才不算浪费时间。
但研究发现,这两套大脑神经网络是相互依存、相互调节的关系。
比如,A网络的表现会决定B网络的表现,而从B网络的表现中,也可以猜测出A网络之后的表现。
怎么回事呢?科学家们做了一个神经影像实验,在参与者休息的时候给他们播放音乐、展示图片,同时监测他们的脑部神经影像。
结果发现,参与者的“任务消极型”网络的运作效果越好——也就是说,他们对音乐和图片越不关注——休息完毕之后,单独给他们展示图片、播放音乐时,大脑皮质负责感知的区域越活跃。
结论非常明显:孩子之前发呆效果越好,之后专注度越高。
这是因为,发呆时,人的意识活动明显受到抑制,的确无法进行逻辑思维和推理活动了。
但这个时候,大脑凭直觉、灵感、想象等接收和传递信息,让人更富于创造力。
结论就是:
孩子片刻的发呆就像为其高速运转的大脑按下一个暂停键,从而得以缓冲,或使濒临枯竭的生活热情得以补给。孩子的发呆,真不是在偷懒!
对我养娃的启示
得知近年来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后,我立刻用到了我的育儿生活上:
首先,我不会把毛豆的学习排的特别满,也不会把自己的工作排得很慢。在墙中间,总要凿几个窟窿透透风。
其次,我会用一个任务结束后或两个任务间的空当等零星时间,充分让自己和孩子发呆、放空,怎么舒服怎么来。
第三,我不会干预这宝贵的发呆时间,我不会拿着秒表掐时间。
我会让他的身体和大脑充分的自主,什么时候该结束发呆,他的身体会告诉他。
这样回血后,学习效率会更高。
第四,这也提醒了我,不会给低龄孩子制定严苛的学习和时间表。
他们更需要灵活调整的日程,全然兴趣的导引,对他们来说,做到短时间的专注就够了!
那些动不动就把成人都做不到的时间表拿来要求孩子的,成功不成功我不知道,孩子的大脑应该很累。
最后,这也提醒我,不要做个为孩子安排一切的“直升机妈妈”。
能让孩子喜欢上学习的日程表,一定是有难度挑战的学习让他有自我效能感,有无所事事的放空让他大脑休息整理,有灵活的安排让他觉得
“是我自己在安排我的生活,不是我妈”!

来源:益智学堂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