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说这两个字, 是在向父母求助

時間:06/30/2020 瀏覽: 4125
那些被父母称为“叛逆”的孩子最喜欢说“反正”这两个字。此外,在冲突很多的家庭中,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常常说这两个字。
作者:小楼老师;来源:小楼聊心理(xiaolouxinli)。
........................................
一个真实故事
朋友给我讲过一段她早年做心理咨询的故事。
一个妈妈带儿子来做心理咨询,原因是“孩子太叛逆,说什么都不听”。
那时很多父母还有一个观念,孩子不听话,绝对是孩子的问题。
他们找咨询师的原因也不是真想解决问题,而是希望多一个权威帮他们驯服孩子。
两人见到咨询师以后,妈妈说了很多话,孩子一言不发,眼睛就盯着地板。
听妈妈说完,咨询师说:我已经大致了解情况了,现在我可以单独和孩子谈谈吗?
朋友回忆说,那次咨询的很多细节她记不太清,但有一个细节,她记得特别清楚。
每当谈到母亲,孩子就会说:
反正我说什么她都不听。
反正什么都是我的错。
反正她觉得我什么都不好。
孩子的这几句话一直记在她心里,尤其是那3个“反正”。
后来她做咨询的时候会特别留意“反正”这两个字。
她发现,那些被父母称为“叛逆”的孩子最喜欢说这两个字。此外,在冲突很多的家庭中,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常常说这两个字。
“反正”背后的心理分析
孩子的口头禅,都是对心理的折射。
“反正”的出现,代表期待别人做一些事,却得不到的经历。
人们会在期待落空时感觉到难过,感觉到伤害。
有过这种经历的人,为了不让自己再受伤,不再感到难过,会逐渐放弃自己的期待。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对自己期待的那个人,说“反正”。
这不是一种对抗,反而是一种求助,希望对方能帮助自己减少伤害。
当然没有一个父母能够随时随地满足孩子的期待。
但如果孩子经常说这句话,父母就应该去思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了:为什么孩子对我有这些期待?
是否在过往经历中,他曾被满足过,但现在父母却不再这么做了;又或者他在和别的孩子对比中,发现别的孩子父母会满足孩子这种期待,但自己的父母却不会。
这种对比,让他心里有落差。
为了不让自己那么难过,他干脆就不断用“反正”这个词降低自己未来的期待,保护自己不要受到太多伤害。
当一个人常常用这个词和父母沟通的时候,也预示着,他会渐渐减少和父母的交流。
因为人会渐渐在心理上疏远那些总让自己失望的人,总是让自己受伤的人。
而父母却会错误以为,孩子开始叛逆了。
解决办法
如果孩子总是对父母说这两个字,父母应该怎么办?
很简单,将这句话的潜台词翻译出来。
“反正你不会”
潜台词:“我期待你会”
“反正你不会听我说”
潜台词:“我期待你会听我说”
“反正你觉得我不如别人”
潜台词:“我期待你能觉得我比别人好”
“反正什么都是我的错”
潜台词:“我期待你可以不要觉得什么都是我的错”
应对“反正”的第一步,是看到“反正”背后的期待。
去感受说这两个字的人,内心失望的感觉,以及未来害怕受到伤害的恐惧。
如果你把它理解为“叛逆”,你和孩子未来沟通会很难进行下去。
第二步该做什么?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自己看到了他的期待。
当孩子说“反正你不会听我说时”,可以告诉他:
我知道你一直希望我好好听你说话,听听你的观点和想法。
过去是我忽略了,现在我会坐下来好好听你说。
父母也不可能满足孩子每一个期待,而孩子的期待也未必全合理。
不管能不能满足,都要让对方知道我明白你对我有什么期待。
父母可以对孩子说:
我知道你希望我做……我现在做不到/我不能答应你。因为……
即便做不到,如果对方知道你其实明白他心里的期待,他就会得到一份安慰,即便期待满足不了,也未必就会感到受伤。
人害怕的是关系中的一方“看不到”自己,而不是对方是否能时时刻刻 “满足”自己。
如果我们常常说“反正”
如果恰好我们是一个常常对孩子、老公、朋友说“反正”的人,我们该怎样去看待自己这个行为?
如果我们常对一个人说“反正”,那说明我们对这个人有很多期待,可也知道他不会去满足。
这可能预示着你们的关系已经出现了障碍。
这里给出3个视角检查“期待”:
1、你的这些期待是如何出现的呢?
是你看到别的人都会这么做,而对方却不愿意做;
还是对方曾经满足过你,但是现在却不愿再满足了?
2、你明确表达过自己的期待、而对方也非常清楚你的期待吗?
有些人以为对方什么都知道,但实际上对方可能一无所知。
3、你的期待合理吗?是在对方能力范围之内的期待吗?
如果对方没有能力实现我们的期待,他很可能无法给予回应。
我们要好好分析一下自己期待和“反正”形成的原因。
最后还要说一点:“期待”永远是掌握在别人手中的遥控器。
如果什么事情都期待别人去完成,去满足,我们的人生就被别人操控了。
如果一个人总是频繁地在生活中运用到“反正”这个词,也需要考虑是否应该收回一部分期待,将这些期待留给自己去实现。
这样我们在所有关系中,就会少很多失望,多很多主动性。
作者:小楼老师,擅长儿童发展心理学、婚姻家庭治疗领域。个人公众号:小楼老师心理课(ID:xiaolouxinli),分享心理学知识在婚姻家庭、儿童发展中的运用。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