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大学录取不仅仅参考成绩。有人疑问:同样GPA,为什么有人录取,有人落榜?大学录取有没有什么“潜在”因素也是作为参考录取的标准?
在美国教育系统中成长起来的家庭都知道,大学录取还需要参考以下因素:课外活动,申请论文,推荐信。但是这些因素是怎么被参考的呢?除了这些,还有其他会被考虑的因素吗?
如果将课外活动细分,可以包括:社团活动,竞赛,实习,志愿者,参与研究项目等等。
这些活动不是以多来取胜,更需要重质量。大学招生时,并不是以一个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数量为标准,课外活动还是要“精”。“精”才能体现出申请者的参与度,领导力,社交能力。当然,如果没有任何课外活动,那这个申请者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竞争力。
ACI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一直强调写作能力。首先,写作能力无法在一朝一夕间获得的;其次,写作能力也并非只是词汇量。任何好文章都强调文章结构,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论点清晰。更重要一点,好文章重修改。一笔成文的天才实在少数,因此ACI一直强调专业人士的修改是给文章锦上添花。
3
推荐信也是一个捉摸不透的参考因素。但是有个误区申请者必须清楚:并不是越大牌的人士帮你写推荐信,你的录取几率就越大。然而,有个因素是申请者可以掌控的:请那些越了解你的人写推荐信,推荐信的可信度越大。
1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崇尚的价值观,因此招生时,他们也更倾向于拥有同样价值观的申请者。有些学校喜欢多元文化的氛围,有些学校偏重严谨思维,有些学校喜欢创新的学生。因此,选校并非只是挑出来一些你喜欢的学校,你要去了解学校的历史,文化,并且评估自己是否符合他们的价值观。这对你申请材料准备有着指导意义。
2
这是一个比较敏感且大家避之不及的因素,但它切切实实在大学招生中发挥着一定作用。每个学校会控制学生的构成,这是一个动态平衡。当然,家庭背景也会被考虑,学校校友的孩子似乎更有机会进入该校。申请者不用抨击这些不公,世界上本来也不存在“绝对公平”。家庭背景和族裔也不是“免考金牌”,还是要在达标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
万变不离其宗,提升自己和有效规划才是硬道理。是金是银?一切都会被时间检验。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