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这几点,孩子不会变成熊孩子

時間:11/09/2020 瀏覽: 1277
熊孩子招人讨厌在于行为,但行为只是表面,底层根源在于错误的观念和认知。预防熊孩子的首要责任在于家长,训诫和处罚必不可少,但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心灵教育,这才是孩子慢慢养成道德自律的关键。
自卑感和优越感
知乎上有这么个提问:“熊孩子是怎么变成熊孩子的?”
点赞最多的答案是:“有一个熊家长就可以了。”
这个答案看似简单,却又让人无法反驳。
但是一个家长不能只满足于这样的答案,我们应该知道更多,才能真正对我们有益。
注意,我们的问题是熊孩子怎么“变成”熊孩子,“变成”,也即是说,没有哪个小孩子天生就“熊”,“熊”一步步是养成的。
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原因的,找到那个原因比什么都重要。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当一个孩子的行为变坏,或出现了新的令人不快的迹象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这种行为开始出现的时间,还要注意它产生的原因。
——【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在研究儿童不良行为时指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自卑感和追求优越——这跟熊孩子产生的原因有关。
阿德勒举了一个他研究中的典型案例:
一个七八岁男孩在学校里的表现特别差,调皮捣蛋,出口成脏,捉弄同学,不认真做作业,等等,简直是一个不能再糟糕的学生。
对孩子的父母进行了解后得知,这个男孩上学前并无明显顽劣倾向,上学后才突然变得不正常。
阿德雷研究后认为这个小男孩的生活被一个动机所控制,即他想让母亲为他服务、操劳,而且只为他一个人服务、操劳。
男孩的心里围绕这一个观念:我要独占母亲,完全获得她的爱
然而,学校对他的期望却是你必须独立学习,认真听课、完成作业,你必须和其他所有学生一样乖乖地学习、守规矩。
原来在家的时候父母所有的关注点都在我身上,我仿佛是世界的中心,可是一踏入学校,突然发现我只是众多孩子中的一个,老师不再像母亲那样眼里只有我。
在这种情况下,男孩表现糟糕的原因就可以理解了——“唯我独尊”的心理期许和毫无差别的对待、管教之间的冲突。
这种冲突给他心理上直接带来影响是:“我被忽视了。”他不确定自己是否继续被爱。
尤其在当他的妹妹降生之后,这种爱的缺失感和不安全感更加强烈,这也加剧了他在学校的不良行为表现。
这个男孩在学校的种种恶劣行为,其潜在目的(他本人未必清晰意识)是吸引父母和老师的关注,重新成为关注焦点。
我们生活中遇见的很多熊孩子,最初起因都是吸引过度关注或追求优越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熊孩子都出自溺爱的家庭,被宠溺的孩子一旦到了外面,一旦接触到与家庭规则完全不同的社会规则,他自然而然感觉一种冷落感和自卑感,从而试图通过一些缺乏理智的行为获得关注或优越感。
在这个过程中,熊孩子对自我和他人的关系上都有一个错误认知,要避免或纠正熊孩子行为,必须先要纠正这个错误认知。
自我与他人关系的错误认知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我们一定要知道是什么观念在他心里作祟。
大多数熊孩子搞不清楚自己和别人的关系。
熊孩子在家庭内部是“众星拱月”,被所有人的焦点,迈出家门,在社会上他仍然以这种关系模式去对待外人,问题就出来了。
此前,上海迪士尼一名8岁男孩在人群中伸手碰到了旁边一个女士的臀部,被冒犯的女士本能地表达不满,结果小男孩的妈妈竟然暴跳如雷,说姑娘语言攻击儿子,开始对姑娘又打又骂,边上朋友拉都拉不动。
不难看出,小男孩的观念被这位粗鲁、无理的母亲惯坏了,七八岁的孩童,在家里与母亲有些亲密接触很正常,可是这个关系不适用于外人,这一条,恐怕小男孩母亲根本没教过他。
更可怕的是,当男孩犯错时,其母竟然蛮横地维护他,这无异于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一辆公交车上,一个小男孩反复用脚踢旁边坐着的男乘客。全过程里,男孩的父母就在公交车上另一头。
忍无可忍之后,男乘客跳起来将男孩狠狠摔在地上,又连续踢了三脚。
可想而知,这个小男孩在家里享受的一定是“天王老子”的待遇,这已经是一大错误了,更大的错误是,他错把家里的坏习惯带到外面。平时在家耍性子踢一踢爸妈,他们可能就是哈哈一笑而过,但这次踢陌生人就把自己踢进医院了。
为人父母,应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教他懂得尊重他人,尊重规则,这是一个人成长期间必须明白的东西。
千万不要让孩子误以为所有人都得顺从他,而在这之前,父母自己就不能凡事顺从他——溺爱是最具迷惑性的毒药。
珍视羞耻感
预防和管教熊孩子,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家在外都要培养孩子明是非、守规矩、讲礼仪,别宠着别惯着。
但有时候规则的约束效果未必好,大人教训一次好一次,一转身又不知道干出啥事儿来。
规则和礼数的约束是外在的,除此之外,还要从心理入手,让孩子打心底里觉得自己应该管束自己的行为,惟有这样,才谈得上自律。
关键词是:羞耻心
孩子很难主动守规矩,但很容易起羞耻心。
以前有一回我乘坐地铁,看见一位妈妈带着五岁的小男孩,那男孩不知道说起什么,就情不自禁地大喊大叫起来,当时地铁人多,好几个人都下意识把头向男孩转过来,可小男孩当然没注意到这点。
妈妈抱着孩子轻声说“小声点,地铁里不许大声说话”,可孩子没有停止大声,估计没明白“地铁不许大声说话”是什么意思,这么小一个孩子很难明白公共场合应该注意什么。接下来,这位妈妈又抱着孩子轻轻在他耳边说:“大喊大叫影响别人不礼貌,你看边上叔叔阿姨都看你呢。”
然后,男孩扭头看了看周围,虽然周围几个大人都很礼貌地将目光回避开,但男孩还是隐约感受到自己受关注,脸上一红,果然就停止大喊大叫了。
也就是说,只给孩子讲“公共场所文明行为规范”是不够的,更需要慢慢让他明白,不文明行为的的确确影响到别人了,给别人带来不便,别人心里就会讨厌你——被别人喜欢是所有小孩的共同需求。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孟子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一般来说,孩子3-6岁时就开始会为某些事情感到羞愧、羞耻、脸红,这就是羞耻心(羞恶)。
利用好孩子的羞耻心,是教育的一大法宝。
以前一个朋友跟我讲他七八岁时的故事,当时他们家里穷,他无意中看见了奶奶在家里柜子里藏了50块钱,就趁奶奶不注意偷了这50块钱,后来奶奶发现钱不见了,找到朋友的爸爸妈妈,怀疑是他们偷的,爸爸妈妈极力辩解说自己没有偷,可奶奶就是一口咬定说除了你们还会是谁,当时朋友看见妈妈急得眼泪都出来了,不忍心让爸妈受此羞辱,就站出来承认是自己偷的,跟爸妈没关系。
当然,我们激发孩子羞耻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孩子的羞耻心,也即是说,不能抓住孩子一件错事不妨,狠命地挖苦、讽刺,那样会导致孩子羞耻心过度或毫无羞耻心。
不知道何为羞耻的人才是真正的羞耻。教导孩子懂得羞耻,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关键。

来源:明明讲故事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特別推薦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