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居家期间,孩子爱发脾气怎么办?

時間:02/09/2021 瀏覽: 2828

新冠病毒疫情肆虐,一年了。在这无处可逃的一年里,每个人的生活都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的心理无不经历着太多不确定、恐慌、不知所措、失望,甚至愤怒。


如果说成年人的困难是肉眼可见的,比如一家生计,工作压力,家人间的摩擦,等等。孩子们所承受的压力则相对隐形,但其影响却不可忽视。


如果您的孩子在疫情居家期间,常常“莫名”发脾气,或者对小事反应过度,很可能并不是他们无理取闹,而是累积的压力,不定时爆发。


图片


疫情期间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各学区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公校的学生心理咨询师们对此有专门的资源搜集,以供普通学生及其家长讨论、参考。


同时他们也为个别学生群体提供针对性的辅导,比如疫情间的焦虑症等主题。如果有需要,家长也可预约一对一的咨询谈话。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能做什么呢?


Gottman研究所(2020)的研究表明,帮助孩子发展情绪管理及自我调节能力,可概括为三个步骤:情绪认知,辨认情绪的起因,以及引导学习情绪管理的方法。依照这三步,我们看看家长们能做什么,要怎么做:



1 情绪认知


第一步,教会孩子认识各种不同的情绪,从而觉察自己的情绪。


学龄儿童通常要到十岁才能够充分识别自己的情绪,但早在三岁,家长就已经可以开始引导他们认识情绪了:开心、生气、伤心、着急、失望,等等。家长通过命名当下的情绪,将情绪转为语言,让孩子逐步地建立“情绪谱”/“情绪库”。


对于低龄儿童,可以告诉他/她,“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你现在是不是很伤心?”,“你刚才是太着急了吗?” “你试了很多次,却还是没弄好,心里很沮丧,是吗?”


对于三四年级以上的学龄儿童,可以借助一些小工具,带着他们练习,养成习惯,关注自己的感受。比如许多学校心理咨询师常用的情绪计(The Mood Meter)。

图片

情绪计是一个界面简单,又方便使用的小工具。可依照两个指标“精力(Energy)”和“愉悦(Pleasantness)”给自己打分,一目了然,帮助孩子时时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每次打分,记录下来,一周后可作回顾。除了自我觉察,也便于老师和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情绪走向。

情绪认知非常重要,市面上也有许多相关主题的儿童书籍、玩具、电影,比如迪斯尼的动画长片「Inside Out」。

图片

这部电影将几种主要情绪形象化为不同的角色:黄色的高兴、红色的生气、紫色的害怕、绿色的恶心和蓝色的悲伤。

电影很重要的讯息之一便是,快乐是无法刻意追求的,而悲伤,其实有益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聆听悲伤,人们能通过悲伤建立内在联接;如果否定悲伤,却会引发更强烈的负面情绪,比如愤怒、恐惧甚至麻木等,对家长也很有启发。

2 辨认情绪的起因

第二步,情绪都是有因而起的,辨认情绪的起因,有助于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一些普遍的情绪起因。我们知道婴儿困了会哭闹。同样的,两三岁小孩,什么事都要自己做,却又常常心有余力不足,从而沮丧大哭、或生气大叫,也很普遍。

而小学生的情绪多半来自学校的压力,学业,或者朋友之间的冲突。家长的过度干涉也常常是一个诱因,比如辅导作业的梗,屡见不鲜。

除了这些常见的压力,疫情期间儿童所面临的生活中的变化,对他们来说,是翻天覆地的。这种巨变对他们的安全感和情绪会有很大冲击。

儿童的生活基点很大程度上建立于“日常”,比如几点上学、几点放学、几点吃饭、几点洗澡、几点睡觉。年龄越小,越依赖于日常安排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给他们带来安全感,有利于情绪稳定,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够更加心无旁骛地求知,去探索这个世界。

疫情期间,幼儿园、学校大面积停课,课后兴趣班先后停课或者转线上课堂,这些生活模式的改变,几乎颠覆了年幼儿童之前熟悉的“日常”。

屏幕时间超纲,户外时间锐减,周末活动的限制,使得生活内容单一化,又减少了儿童排解压力的天然渠道。

同时,许多父母在家办公,职场的紧张和压力,父母之间增加的摩擦和争执,都不可避免地渗透进居家生活,家庭氛围也与以往不同。

这些都是孩子们不熟悉的,不熟悉带来不确定感,也可能滋生潜在的恐慌,都在不同程度上转为心理压力。

图片

心理压力得不到有效的舒缓或排解,累积为负面情绪,可能表现为发脾气,崩溃。比如,线上课堂,电脑出了问题,题目做不出来,动不动就大哭;兄弟姐妹之间频繁争执,甚至大打出手;或是情绪低落,做什么事都无精打采;严重的则可能出现频繁性的焦虑,甚至抑郁。

孩子们尚未充分掌握理解、处理自身情绪的能力,此刻家长的理解和引导就显得特别重要。

3 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即使成年人,不也还在继续的“训练”当中嘛!

对家长来说,首先千万不能去否定孩子的情绪。如果家长一味无视孩子的情绪,或否定他们的负面情绪的合理性,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百害无利。

反之,父母若能通过聆听,共情孩子此刻的情绪,带着孩子一起正视情绪,谈论情绪,辨认情绪,对孩子才是最大的安慰和鼓励。这个过程中,家长的客观、冷静,也是最好的情绪管理的示范。

哈佛医学院著名心理学家Susan David在Emotional Agility中提出,回避负面情绪也许是快捷的解脱,但长期来看,却错失了学习情绪管理的机会,甚至可能导致焦虑。她建议家长们告诉孩子,不要害怕,所有的情绪最终都会过去。让我们记住此刻的悲伤,也要记住悲伤过后的感觉。这种情绪经验十分宝贵。

图片

做到共情、觉察情绪之后,还有一些平复情绪的策略可借用。对于轻微的小情绪,一些简单的小技巧就可以协助孩子冷静下来,比如:深呼吸十次,停下来喝口水,书写/画出自己的心情,等等。

对于处在较大情绪当中,暂时听不进任何劝告的孩子,先给他/她一个温柔的拥抱!科学研究表明,拥抱有魔力,有助于荷尔蒙的释放,舒缓情绪。

对于更严重的焦虑,或比较频繁出现的同一种情绪,也有许多协助小玩具可尝试,比如anxiety stone,anger stone。任何小石头都行,置于手边,觉察到情绪上升时用手指摩擦石头,直到情绪退去。还比如绕圈走路,蹦蹦床,等等,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这些小工具、小方法共同的用意都是可以让孩子养成习惯,对自己的情绪有觉醒力,并能自我安抚。

虽然前面一直强调家长的引导很重要,但也要注意,家长不能突击冒进地替孩子解决问题。比如孩子数学做不出来很沮丧,如果家长直接帮他/她解决了这个数学题,对于情绪调节的学习是没有益处的。更好的做法是,共情她/他的沮丧情绪,提供一些平复情绪的方法,或者对于已有经验的孩子来说,可让他们自己选择平复情绪的方式。情绪平复之后才是讨论数学题的时间。

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scaffolding,即脚手架法。这种教学方法,是老师或家长向学生演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解释其步骤。经过一些初步解释之后,老师或家长离场,仅在需要时提供帮助。这种教学模式也适用于情绪管理的练习。

情绪觉察和情绪管理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常常觉得自己是做了母亲之后,才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这一练习的,就算是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的一段旅程吧!
图片
(文中图片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