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03/19/2021 00:00
瀏覽: 3808
根據英國《衛報》15日公布的分析結果,全球來自餐廳、市場、魚販的9千種產品中,近4成貼錯標籤,這顯示「海鮮詐欺」是全球現象,商販以低價的魚充當較昂貴的魚,賺取巨大利潤。
《衛報》(The Guardian)分析44項研究,結果發現33個國家的9千多種海鮮產品裡,36%標籤有誤,絕大多數都是低價魚被標為高價魚,顯示這是大規模欺詐行為,而不是粗心大意。國際海洋保育組織組織「Oceana」美國活動副主席洛威爾(Beth Lowell)表示,海鮮供應鏈有很多機會將低價魚標為高價魚類,或將養殖魚類標為野生魚類。
《衛報》分析的44項研究中,許多使用新的DNA分析技術。其中一個分析結果是,研究人員比較加拿大、美國、英國、新加坡、澳洲、紐西蘭的魚販、超市、餐廳貼有「鯛魚」標籤的漁產品,發現約4成的標籤有誤,其中英國與加拿大的誤標率最高,達到55%,其次是美國,誤標率為38%。
許多被誤標出售的漁產是瀕臨滅絕的物種或易危物種,根據2018年的一項研究,英國被標為「鯛魚」出售的漁產中,近70%不是鯛魚,而其他38個不同物種的魚類,包括許多棲息於珊瑚礁的魚類,而牠們可能面臨棲息地遭到破壞與過度捕撈的威脅。
此外,人們食用替代的低價魚可能面臨健康風險,例如低價的玉梭魚(escolar,又稱「油魚」)時常被標為鮪魚出售,而玉梭魚具有人類難以消化的蠟酯,一些人食用後會出現腹瀉與腸胃痙攣等不適症狀,美國、日本、印尼等國家都把玉梭魚列為禁止食用。
歐洲
「海鮮誤標」似乎是各國餐廳的普遍現象,2018年的一項研究大規模檢視歐洲餐廳的海鮮誤標情況:100多位科學祕密收集23個國家與地區180間餐館使用的海鮮,將283個樣本、菜單、日期、價格、餐廳名稱與地址寄到實驗室,分析每個海鮮樣本的DNA以確定物種,再與菜單標示的名稱進行比較,結果發現3分之1的餐廳出售標示錯誤的海鮮。
誤標率最高的歐洲國家是西班牙、冰島、芬蘭、德國,誤標率是40%至50%,烏鰭石斑魚與鯧魚經常被誤標,而顧客訂購梭鱸魚、比目魚、藍鰭鮪魚、黃鰭鮪魚後,有5成機率無法收到正確的貨品。
有時海鮮會被誤標為同科不同種,例如德國標為「巨海扇蛤」的測試樣品中,48%其實是較不受青睞的日本干貝。研究人員向義大利魚市及魚販購買的130個鯊魚肉片中,誤標率為45%,廉價且不受歡迎的鯊魚種類經常被義大利消費者當成珍貴的鯊魚種類。
東南亞與中國
有時,冒充的魚類是完全不同的物種,例如越南及柬埔寨廣泛養殖的低價巴沙魚往往被標為價格較高而口感及味道都類似的其他種白肉魚,例如鱈魚或黑線鱈等。
此外,一些送檢的樣品完全不是海鮮類產品,例如新加坡出售的蝦球經常被發現含有豬肉,卻不含任何蝦子成分。
研究人員將中國30個品牌販售的153種烤魚片產品送去檢驗,結果顯示誤標率至少達到58%,其中包括致命河豚科的一些替代品。
海鮮詐欺背後是巨大利潤
長期以來,海鮮詐欺一直是全球現象,這是因為海鮮往往是透過不透明的複雜供應鏈,也是極度仰賴國際貿易的食品,全球漁產品大多是漁船捕撈後運到大型轉運船加工,這時相對容易誤貼標籤,而且這麼做獲利頗豐。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海洋與漁業研究所漁業經濟學家蘇邁拉(Rashid Sumaila)表示,低價魚混充為高價魚出售的背後有很大的經濟動機,而經過轉手把非法捕撈的魚類弄成合法捕撈的魚類出售可獲得更多利潤,蘇邁拉在去年的一項研究裡計算出,每年非法捕撈的漁獲高達800萬噸至1400萬噸
非法捕撈的魚類被「洗成」合法捕撈的魚類往往與大型遠洋漁船隊的非法捕撈有關,這些船隊掛著外國國旗,在非洲、亞洲、南美洲沿岸航行,合法捕撈與非法捕撈的魚類混合及誤標在相對秘密的情況下發生,被逮到的風險很小,這是因為海鮮供應鏈的監控鬆散且不透明。
蘇邁拉表示:「人們這樣做可以賺很多錢。」 他去年研究的結論指出,非法捕撈的魚類被「洗成」合法捕撈的魚類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為260億至500億美元,因為非法捕撈或刻意誤標的魚類削價出售,這讓誠實合法的業者難以競爭。蘇邁拉說:「這很糟糕,如果這個情況未被阻止,非法捕魚的情況只會增加。」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