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04/08/2021 00:00
瀏覽: 3291
寶特瓶、水瓶、保麗龍市面上的塑膠產品百百種,為了方便民眾分類與業者、政府回收處理,專屬回收辨識碼便應運而生,這些「履歷」制度更是行之有年,那麼是否也能套用在鋰離子電池回收?
最近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便想設計一個所有鋰離子電池通用的「生產履歷」當作回收辨識碼,就好比掃描蔬菜包裝上的 QR Code 後,我們可以查詢農產品的生產者、驗證機構與生產紀錄等,透過公開可追溯且第三方認證制度,知道即將入口的食物是否安全有保障,而 ORNL 想像中的「履歷」則是讓電池回收業者知道電池的材料,適用於什麼回收處理方式。
為了開發出儲電量更高、安全性足夠、壽命夠長的電池,科學家與企業無不絞盡腦汁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光是鋰離子電池陰極材料就種類繁多,有鎳鈷錳(NCM)、鎳鈷鋁(NCA)的三元電池,以及磷酸鋰鐵(LFP),種類複雜、回收方法多樣,將來如何識別並回收再利用便是一大難題。
ORNL 便建議在鋰離子電池表面印上 QR Code 或是其他條碼,抑或是透過電腦晶片,打造電池版本的全球護照(Battery Identity Global Passport),掃描即可知曉其中有哪些材料能加以回收,目前團隊也有設計出相對應的方法,可以識別電池的化學組成,或許能廣泛應用在設計多樣的鋰離子電池中,加速回收進展。
ORNL 電氣化部門科長 Ilias Belharouak 表示,目前鋰離子電池缺乏「標準化學成分」,市面上的材料多樣且複雜,護照則能幫助回收業者應對各式各樣的電池材料,隨著電子設備推陳出新、電動車與電池儲能技術崛起,電池回收挑戰將愈加嚴峻。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