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05/01/2022 00:00
瀏覽: 3173
英國演員工會(Equity)說,如果目前的法律不改變,演藝界人的生計會受到人工智能的威脅 。
英國的表演工作者工會發起的這個游說活動名為「不要讓人工智能搶鏡頭」。
人工智能可以使用演員聲音和面容的一部分創造出節目內容,其中包括所謂的「深偽技術」(deep fakes),即用人工智能生成擬人圖像同真人圖像混合,達到真假難辨的效果。
演員工會說,「從自動生成的聽書內容到數字化擬人形象,人工智能系統現在正在取代專業演員。」
演員工會警告,除非現在修改版權法律,否則會面臨所謂的「廢烏托邦」(dystopia)結局,即全面惡化的未來社會形態。
演員工會指出了人工智能利用演員聲音和容貌的多種方式。
例如,演員可以同人工智能公司合作建立一種能夠生成人工智能配音,或幫助生成數字化擬人形象的系統。
通過人工智能可以產生「合成」表演,在一些情況下甚至能讓已經不在世的演員重返銀幕。
雖然人工智能生成表演作為創作工具,但是演員工會擔心,演員的控制權不能受保護,即他們不總是能夠控制自己的形象被如何使用,或者,在未經同意或沒有充分報酬的情況下自己的形象被使用。
演員工會發起的「不要讓人工智能搶鏡頭」的活動得到女演員妲露拉·萊莉(Talulah Riley)的支持。
她說,「作為表演藝人,無論數字技術複製聲音和形象多麼容易,價格多麼低廉,我的聲音和我的象形都屬於我自己,這是最重要的。我認為表演藝人應該為自己創作的內容得到充分回報。」
配音演員的困境
演員工會說,演員在同人工智能公司合作的時候,大多數人並不了解自己的權利,很多人被要求簽署保密協議。
演員工會對430個會員進行了一項調查,發現93%的配音藝術家都覺得人工智能威脅到了他們的受僱機會。
一個參加調查的配音演員對工會說,「在過去6個月當中,我的聲音在全球公司的大規模市場推銷活動中被使用。我認為我簽訂的合同禁止了第三方廣告,即使那樣,我也沒有得到過一分錢。」
演員工會說,「人工智能克隆複製人類聲音的能力不斷增強,這對聲音所有人來說是個很大的風險,他們得到的報酬會減少,甚至根本得不到報酬。」
演員工會表示他們特別關注旨在自動生成有聲書籍的數字聲音技術的發展。
中國的例子
中國的中央電視台在2018年播出了紀錄片《創新中國》,據說那是世界上第一部利用人工智能模擬人聲的紀錄片。
中國已故配音演員的聲音通過語言合成技術再次出現在了影片當中。
另外,中國媒體還曾報道,中國的汽車導航軟件裏的語音使用了人工智能後期合成的台灣女星林志玲的聲音。
通過人工智能合成技術使用個人聲音的版權問題以及如何確保受到法律保護在中國也是一個引起廣泛關注、但仍有待法律界定的問題。
文本轉語音
工會的游說活動得到配音演員貝弗·斯坦丁(Bev Standing)的支持,她曾經因為社交媒體抖音(TikTok)使用了她的聲音發起過訴訟。
這位加拿大的配音藝術家在2018年為中國聲學研究所的研究機構錄製過一萬個用於翻譯的句子。
但斯坦丁女士說,她的聲音後來出現在抖音的一個「文本轉語音」(TTS)的功能裏,那是個能把文字轉換成聲音,給上傳視頻配音,常常能夠產生喜劇效果的軟件。
雖然抖音從未承認使用過斯坦丁女士的語音,但在她發起訴訟後,抖音還是對其「文本轉語音」功能做了相應的調整。後來抖音同斯坦丁女士做了庭外和解。
斯坦丁女士說對演員工會說,「我現在只和那些讓我能控制如何授權使用我的配音公司合作。」
需要政府行動
演員工會說,現有的版權法律沒有給表演藝人足夠的保護,因為人工智能「不用錄音或拷貝原版就能生成表演」。
演員工會希望政府能夠採取行動保護演員權益,他們希望修改版權法律,「適應技術發展的步伐」。
不過也有人擔心修改版權法律可能會對言論自由帶來負面影響,或者會遏制創新。
英國政府對BBC記者說,他們希望讓人工智能受到適當監管,在能夠鼓勵創新的同時也能「保護人的權益,和我們的基本價值」。
政府聲明說,「我們國家的人工智能策略中有一個為期10年的利用技術機會的規劃,我們將制定管理策略使其按正確軌道發展。」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