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08/29/2022
瀏覽: 1310
来源:公众号:成长树
有次到同事家做客,碰巧看到她10岁的儿子在客厅写作业。
小男孩坐在书桌前,时而望着窗外发呆,时而摆弄着手中的橡皮。
作业本只写了开头的几个字。
这时妈妈从厨房走出来,大概看出了孩子的心思说:“别磨磨蹭蹭的,赶快写,写完给你打一盘手机游戏作为奖励!”
“那我要打3盘!”
“行,3盘,麻利儿写啊!”
孩子刷刷刷奋笔疾书,结果不到二十分钟就写完了。
妈妈正要掏出手机兑现承诺,却眉头一皱“这道题算错了,就是这,来,改正一下!”
“那如果我改正了……你能让我打4盘电子游戏吗?”
小男孩的妈妈犹豫了一下,便答应了。
这类孩子的故事其实很常见,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在很多家庭中。
家长实际上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坑”。为什么呢?慢慢你就会发现,越奖励,孩子越难管。
特别是当我们搬出这种“事先承诺”的奖励,孩子就会迅速失去对这件事的热情,变得功利性强,只为好处做事。
也就是说,孩子自身的内驱力被毁掉了。
他做一件事,不再是因为喜欢而主动完成,也没有那种靠主动取得成绩,产生的胜任感、自信心和掌控感。
而是陷入了有奖励就做,没有奖励或者觉得奖励不够就不做的恶性循环。
1973年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很好的说明了内驱力与奖励的关系:
a组叫“承诺奖励”组,让这些孩子事先知道,如果用水彩笔画画,就能得到一只棒棒糖和一张奖状。b组是“意外惊喜”组,当孩子们用绘彩笔画了好一会后,意外得到了奖励。c组是“无奖励”组,看上去是最惨的,因为他既没有得到任何奖励,也不知道其他组的小朋友获得了奖励。一个星期后再观察这三组孩子,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b组的孩子坚持画画的时间最长,其次是c组。最后才是a组,平均时长竟仅有“无奖励”组的一半。这个实验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固定奖励”,也就是实验中a组使用的“承诺奖励”,会抹杀孩子原本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很多父母却不自知,用“固定奖励”来奖励孩子的正确行为,却用“随机奖励”奖励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其实这种“固定式奖励”不但破坏了孩子的内驱力,还会饮鸩止渴般让奖励迅速失效。
心理学告诉我们“随机奖励”,也就是b组使用的“意外惊喜”,才是最好的奖励,真的会让人上瘾。“随机”也好“意外”也罢,是指奖励出现的频率、次数不规律。孩子自己也不能预测下一次行为后,能不能得到奖励。而恰恰是这种无规律可循,能大大提高孩子的期待和做事的动力。比如孩子在客厅里大吵大闹想要出去玩,很多父母没办法了,偶尔用ipad这种神器去安抚孩子情绪。孩子立马安静下来,瞬间沉浸在游戏和视频的世界里。你无意中用平板奖励了孩子的这种吵闹行为。孩子就会反向思考,如果我想玩游戏的时候,是不是只要吵闹就有平板玩了?他也在一次次做尝试。一段时间后,家长觉得,总看ipad对视力不好,有时会拒绝孩子玩平板的要求。孩子得不到ipad就会更拼命地吵闹,直到家长乖乖就范,或用其他未知的小玩具来代替,而这种惊喜更激发了孩子吵闹的动力。所以回过头来看,现在很多父母正在用最无效的方法奖励孩子的好行为,却用最有效的方法奖励孩子的坏行为,所以你就知道孩子为什么学习没自觉性了。现在很多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对看短视频特别上瘾。刷过短视频的人都知道,真的很好看,很吸引人,很容易上瘾,很消磨时间,一晃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对孩子来说,看小哥哥小姐姐,他很快乐;刷到沙雕视频戳中笑点,他很快乐;当被别人夸奖时,他更快乐。初中二年级的雯雯(化名),从暑假放假的第一天开始就拿着手机刷短视频,刚开始除了睡觉,她几乎所有时间都抱着手机刷。家长尝试了各种劝戒都没有效果,反而变本加厉,只好来带孩子看心理医生。“医生,如果你能让我妈妈每天都给我足够的时间玩短视频,我就接受治疗。”
短视频平台就是通过视频出现的随机性,让他看帅哥美女、看搞笑视频,给他高频率的正反馈,让大脑获得持续不断的多巴胺。每个视频短短几秒、几十秒,这期间孩子不用思考,就知道在讲什么,然后又立即跳转到下一条视频了。专家研究发现,当大脑觉得完成了一项任务(不论这任务大小,只按件计算),便会自动分泌多巴胺,让孩子产生快乐和满足感。每过几秒钟,这个过程就自动发生一次,就像打开了开关的多巴胺泵,给孩子源源不断的快乐。而孩子的身体也是有耐受性的,想要达到上一次的快乐,就需要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导致雯雯刷视频到无法自拔的程度。这种不确定性导致的结果就是,期待得到满足,为了获得更多的奖励,孩子会继续刷;期待没有满足,为了得到奖励,还继续刷。结果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这种“随机奖励”比起“精准投放”来说,更容易让孩子产生渴求心理,为了看到自己喜欢的内容,保持刷抖音的动力。所以只要把这套短视频的机制迁移到学习上,就能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很快乐,他就会自主爱上学习。今天就教大家,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上瘾呢?你可以做以下尝试。01.
很多大人打游戏之所以会上瘾,就是因为我们每突破一个关卡,系统都会及时给出一些奖励,且每个关卡的奖励都是不同的。这个过程就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让我们产生愉悦感。所以说,当孩子每完成一个小任务,不要拖到第二天,要立即给他奖励。这里再多说一下,我们不要对孩子说“你要把全部作业写完了,否则不能休息。”这样说,会让他产生比较痛苦的感觉。而是要给孩子正向的心理暗示,比如说告诉他,“再过15分钟,就可以休息5分钟了”。下次说,“再写1小时,可以玩10分钟。”不让孩子发现奖励规律。像这种正向心理暗示,也是随机奖励的一种,有助于激活孩子大脑内部的奖励回路,把学习的过程和快乐关联起来。02.
所谓万事开头难,但像打游戏、刷抖音这类事,想要开始非常容易,而后出于惯性,很容易就保持下去了。如果类比到学习中也是一样的,我们通过观察孩子做作业的习惯,发现他在学科上的偏好,比如做什么类型的作业,他最开心的,哪科是他最喜欢的。那作业就从这里开始做起。因为孩子擅长的东西,更能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就会让他充满动力,形成正向飞轮,带动他全科起飞。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学霸基本都是这样养成的。越擅长越做的好,越容易得到夸奖,从而形成良性循环。03.
很多父母知道玩手机对眼睛不好,吃糖果对牙齿不好。却把这些作为奖励,让孩子乖乖听话,“帮助”孩子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因为“随机奖励”实在是太有效了。所以在使用前,我们要事先想好用它来奖励孩子什么。要把对孩子喜欢且对他成长有益处的内容,当作奖励。比如奖励他一套书籍、兑现亲子游、去博物馆参观,都是非常好的奖励内容。 树妈说:
生活中,如果我们希望帮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比如自觉刷牙、按时睡觉、好好吃饭、认真学习等,就要把“固定奖励”变为“随机奖励”,这时你的奖励就不再是孩子学了什么,而是在奖励他的内驱力。你之前用什么方法,奖励孩子最有效?欢迎评论区说说。之前好多妈妈问怎么进咱们“树妈福利群”,我就特意做了一个二维码。咱们的群里,每天会发一些免费课程资源。我从各出版社和品牌方要来书籍、好物等福利也会在群里给大家做免费抽奖。大家有教育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在群里交流。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