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抗击对亚裔的仇视,我们应该翻开这些书

時間:05/12/2023 瀏覽: 1267

从2020年开始,生活在美国的亚裔过的都很艰难。虽然现在疫情明显在好转,但是对在美亚洲人的歧视和暴力却一再恶化。去年我们在和家人朋友通话时,总在试图告诉他们我们一切还好,我们戴好口罩,遵守政策,不会被感染。今年疫情好转,但家人却更担心我们的安全,
而我们也更无力消除他们的担忧。

路人对亚裔吐口水,骂脏话,我们告诉自己这些都不危及安全。出现了日本人,韩国人因为被误认为是中国人而被打致残,有人依然侥幸的觉得那是别人。今年,当暴徒大力推倒蹒跚走步的亚裔老人,用刀横割亚裔父亲的面孔,在纽约刺死见义勇为的郑勇,直到白人种族主义者在亚特兰大对亚裔女性大开杀戮,我们已经无法再逃避和沉默了。

然而说什么?怎么说?在交际圈里,在社交媒体平台,和同事、和孩子、和我们的美国朋友, 我们该如何表露我们的恐惧,讲述我们的愤怒,提出我们的反抗和诉求?
因为一直关注族裔问题,我平时有刻意阅读和收集关于亚裔和华人历史的书籍。两年前写过的这篇“面对歧视和不公,是相互伤害还是并肩作战
今天依然适用。
当在在学校老师和我商量给AAPI群体写信表达支持的时候,我提出可以做一份给孩子的书单,让更多文化背景的家庭可以一起趁此机会多了解亚裔移民的历史和今天。
去年乔治.佛洛依德被害后全美铺天盖地的BLM运动中,我们看见很多关于反种族主义和非裔历史的书单,很多美国人对非裔和种族的思考在去年有了一个大飞跃。那么现在,也许是我们可以推动这样的飞跃在亚裔群体身上发生的时候。
这个书单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给孩子和给成人的。首先要说明三点:1.书单主要关注生活在美国的亚裔,尤其是华裔的历史,生活经历和感受上。有很多优秀的绘本是关于中国历史或者文化故事的,就不在此范围内。2.
关于在美亚裔话题的书籍很多,无法都在这里呈现,放在这里的大多是我看过或者有所了解的。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补充你们推荐的其他书。
3.很多出现在这个书单里的作者,都是活跃在社交媒体平台的亚裔权益推动者,推荐大家去关注他们,持续关注这个话题。

图画书

好啦, 我们先开始说给图画书。大部分说到的图画书都是童书,但也有一些更是给成人看的。童书相对给大人的书更加普世,生活在海外的亚裔孩子可能都适用。

Grandfather’s Journey, 《外公的旅程》 Allen Say
是日裔美籍图画书作家,插画家。他的母亲是在美国出生的日本人,父亲是英国人收养的韩裔孤儿,在中国上海长大。他的作品大多和自己以及家族的经历有关。这本
《外公的旅程》曾经获得凯迪克金奖。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在历史洪流的推动下,辗转在美国和亚洲寻找归属却又不可得的故事。这是那种我看完会把书抱在胸口,情感波动到久久无法平息的绘本。

I Dream of Popo 这本书的作者Livia
Blackburne是一位MIT的神经科学研究者转型的童书作家。作为一个来自台湾的移民二代,她在这本绘本里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故事—和婆婆在台北共度的童年,来美以后逐渐和婆婆的渐行渐远,直到最后婆婆过世。我在书店站着读完这本书,一次一次念出
“婆婆” 这个音,眼泪就流了下来。这是一本会给所有因为来美生活,而和长辈无法好好告别的人带来安慰的绘本。

Eyes that Kiss in the Corner
这本刚上市不久的新书是我特别喜欢的,专门写给亚裔,尤其是丹凤眼长相的女孩儿的。凤眼在美国的主流审美中常常被嘲笑。这本书的作者Joanna Ho
也是一位华裔移民,现在湾区一所高中任教,同时也从事童书创作。我看到这本书,就想到我身边的很多朋友的女儿,希望她们能在进入学校,开始接受主流审美的时候看到这本书。Joanna
Ho的新书是关于马友友的故事,我也很是期待。

Where the Mountain Meets the Moon
如果只能推荐一位专注创作关于华裔文化童书的作者,那就是Grace
Lin了。Grace不但高产,还多才,她的写作和绘画都很厉害,跟重要的是,她的创作动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帮助华裔孩子看见自己,接受自己,并让广泛的读者同样看见和接受华裔孩子。
这本书是Grace的代表作,也为她获得了很多奖项。她在一个Ted
Talk中说,当她去学校给孩子们读这本书的时候,所有孩子都告诉她自己就是书中的中国女孩儿Minli。

The House Baba Built 老一代华裔绘本作者里,最有名的可能就是屡获大奖的ED Young (杨志成)了。Ed
Young的图画书散发着浓浓中国风。他们大多源自传统神话或语言,画风也明显透着传统艺术风格。The House Baba
Built是他的图画书里非常个人的一本。因为这其实是一本图画回忆录,通过父亲在上海曾修建的一个房子和房子里发生的故事,讲述了战争,童年,家族历史。

American Born Chinese 这本图画小说的标题说明了一切。作者Gene Luen Yang (
杨谨伦)是一个华裔卡通画家,曾在加州奥克兰的一所中学当科学老师。这本书是关于一个华人男同学在搬来美国,转到一所中学时,如何融入的故事。作为一个华人男娃的妈,我反正是不敢不看的。相似题材的女生版还有The
Name Jar.

Paper Son 叫Paper
Son的书有好几本,都在记录这个名称背后特别的历史。20世纪早期,来美国的移民主要在东岸的埃利斯岛和西岸旧金山的天使岛登陆。从这两个岛上登陆的移民受到的待遇天差地别。从埃利斯岛登陆的以欧洲移民为主,而从天使岛登陆的则以坐船经太平洋来的亚裔移民为主。埃利斯岛后来是被当成美国张开双臂欢迎移民的光荣标志,但天使岛口岸是为了拒绝亚裔移民入境而设立,大量亚洲移民都要历经苛刻的文件审查,像被犯人一样审讯,刁难,然后被囚禁在这里几周或几个月。
绘本Paper Son 写的是华裔画家,书法家,和好莱坞电影艺术家Tyrus Wong(黄齐耀)的故事。他就是当年从天使岛登陆的一个paper son,
只有10岁的他当时被和父亲分别,单独囚禁在天使岛近一个月。终于入境之后,他历经歧视和贫穷,终于成为当时罕见的在迪士尼工作的亚裔艺术家。1942年上映迪士尼电影《小鹿斑比》中的画面就是他带着宋代山水画的灵感一幅幅画出来的。但因为华人的身份,这部至今看来依然高水平的动画片在面对公众的时候,迟迟不给黄齐耀应有的肯定。一直到老年,黄齐耀的贡献才得到确认。他在2016年去世,享年106岁。
这几本paper son 有绘本,有青少年读物,也有小说,讲述的是不同主人公的故事,评价都不错。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去了解那段创伤的历史。

The Best We Could Do 这是插画师Thi
Bui充满感情的一本家族回忆录图画小说。讲述了1970年代,一个越南家庭为了逃离内战,背井离乡作为难民来到美国兵在这里艰辛生活的故事。
Thi Bui创作了好几本关于亚裔移民题材的图画小说,她本人也一直活跃在捍卫亚裔群体权益的运动中,推荐关注她接下来的作品和社交媒体账号。

They Call Us Enemy 《他们叫我们敌人》是日裔美籍好莱坞明星George
Takei写的一本回忆录。书里记录了二战后美国为了转移国内矛盾目标,把大批日裔美国人关押在集中营的故事。这些美国公民被自己的政府财产剥夺,拆散家庭,运送至条件恶劣的集中营关押。
George的童年就在集中营渡过。他后来也一直在为这段历史翻案,推动美国的政府道歉,赔偿而努力。这是一段不光是日裔,也是所有顶着亚裔面孔的人应该了解的历史。

Chinatown Pretty
在这一波仇视亚裔的暴力袭击中,老年人成为了被特别针对的目标。欺软怕硬的种族主义者已经挑战了人性底线。所以勇敢回击,将暴徒打上担架的华裔奶奶瞬间成了所有人的英雄。我常觉得因为一生经历了太多跌宕起伏,那些在唐人街步行的老人才会走得如此缓慢而静默。
这本《华阜靓靓》是两位年轻的华人女性摄影师的合作作品。书里都是她俩在旧金山唐人街拍摄的造型气质都炫酷D炸天,神采奕奕的老人的照片。这本书让你看到,生活在老中国城的阿公阿婆们,其实有着无比昂扬俏皮幽默的一面。重要的,是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Arrival
Arrival并不是是直接写给亚裔美国人的图画书,而是一本撞击所有异乡人心脏的,更适合成年人阅读的图画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我的男神Shaun Tan
(陈志勇)。他本人是澳洲的华人二代移民,父亲是马来西亚华人,母亲是澳洲的爱尔兰移民,妻子又是芬兰人。这样纠缠复杂的家庭背景造就了他的作品对外来者和跨文化问题的关注。这本获奖作品堪称神作。

Awesome Asian Americans Asian American Who Inspire Us.
这两本题材类似,都是向孩子介绍亚裔美国人中的杰出人物。让亚裔孩子,在这些role model身上看见自己,感到自豪。

给成年人的书单

Third culture kids
不知道你们会不会有相似的感觉,在美国的时间越长,我越想家,但也觉得找不到家乡。离开故乡太久,城市的变化那么大,父母也在我2004年一来美国就搬家去了郊区,我心中的那个家仿佛一下子就抽真空,消失了。然而我也从来没有觉得美国是我的家乡,在这里总在搬家,和谁都淡如水的交情,因为大家都在移动中,谁都会下一分钟就搬去了其他城市或国家。对美国的异乡感从去年开始更加强烈,当然这和川普催生和唤醒的这个国家长久存在的排外尤其是对亚裔的歧视直接相关。
在电影The Farewell
(别告诉她)里,女主角坐着的士,经过她幼年就离开,已经翻天覆地变化的长春城市中心广场,独白大概是说:我似乎一直在告别,这个城市的一切都在从我的生命里逐渐消失,那些楼房和道路不在了,那些长辈离开了,我都无法告别。我的心被戳的生疼,一个人在黑黑的电影院里泣不成声。
后来我把这样的感受和在在爹的两个同事聊起,她俩是一对孪生姐妹,来自老华人和拉丁人组成的家庭,出生和童年在牙买加长大,
然后移居来了美国,聊天的时候她们正在勤奋的看着甄嬛传学中文。我说到这种哪里都不是家的感觉。她们立刻推荐我看这本《第三文化儿童》。
所谓第三文化孩子或者成人指的就是现在生活在的文化和自己父母来自的文化或者国籍不一样的那些人。其实离开故乡,生活在异地的人多多少少都算是第三文化人。而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更是算得上标准的第三文化人。我们离开原有文化,生活在新的文化。我们理解生活在两边的人们,但他们又都不理解我们,所以我们找不到归属感。这种感觉在去年到现在中美关系恶化的时期尤为强烈。
原来这样的群体很早就存在,对这个群体特殊的经历,心理感受等等的研究也存在了很久。读这本书的过程照亮了我很多曾经无法明确表达而被掩盖在心里的感受,让我的很多困惑,伤痛得到证实,接纳和解释。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看到这种悬浮在两种文化中间的游离状态,本就是一种文化,也就是第三种文化。而我们这样的群体,是可以相互支持,自成社群的。把这本书放在推荐的第一本,也是希望海外华人可以找到我们自己安定的共同的身份,相互团结,共同发声。

Minor feelings 韩裔美国人Cathy Park
Hong写作的一本关于亚裔,尤其是亚裔女性生活在美国所体验到的各种因为刻板印象和偏见而造成的
“不重要”的感受。文笔和内容都极好。是去年大受欢迎的一本讲述亚裔女性作为少数族裔和女性感受和思考的一本散文集。

Interior Chinatown
这是刚刚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最佳虚构作品的小说。内容就不展开了,上一篇公号写的就是这本书,请移步去看。对我来说,很重要的阅读体验,尤其在去年和今年,是把我们这样的新移民和华人老移民的经历重叠了。虽然我们来美国的经历表面看起来差别迥异,但深处却又惊人的相似。

The Making of Asian America
America for Americans 两本书都是明尼苏达大学专门研究外来移民,尤其是亚裔移民的历史系教授Erika
Lee的作品。第一本专注与亚裔各国的移民历史,第二本是综合介绍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长期都在排外,先来的歧视后来的,肤色浅的歧视肤色深的,这一本我曾经在公号发过一篇读书笔记
世上没有陌生人,有的只是你还未遇见的朋友”

Ghosts of Gold Mountain 开篇一句“写给那些被遗忘的人”
让人伤感又负疚,好像合上不看就对不起那些人。前年伯克利的东风书店一直在推这本,作者是斯坦福大学中国研究和历史系教授,
在《亚裔美国人》纪录片里他也有接受采访。原来以为风格很学术,情节很悲惨,结果更像是一本生动的故事书。
我们对当年修建加州到内华达铁路西线的最早来到美国的华工们的印象已经极度标签化,比如忍辱负重饱受欺凌。但其实作者通过大量史料,文献记录展现出的却是他们丰富多彩的,也接受尊重和欣赏年代。尤其是写到这群广东人在荒凉的山谷中依然吃的不错,腌咸鱼煲汤喝凉茶,甚至烤全猪,帐篷里发现最多的就是汤勺,看的我真是欣慰。在修建铁路这项曾被认可的功劳之后,华工就被当作用完的工具丢弃,成为兴起的排华风起的牺牲品。

Iris Chang : The Chinese in America
这写作南京大屠杀的
张纯如的第三本书,也是因为她在美国各城市宣讲《南京大屠杀》时结识了背景不同,经历中却也都经历了歧视和不公的华人,所以决心写出150年以来华人到美国的移民历史而成。

Asian American Dreams Helen Zia
是一位长期写作,报道亚裔社群,并活跃参加捍卫亚裔权益社会活动的记者。她本人是华人二代移民,是普林斯顿首批女毕业生,在校期间就积极参与民权运动,后来发生在密歇根的陈国仁被害事件,让作为记者的她直接投身参与组织行动。
身为女同志的她,也一直积极参与LGBTQ 和女性主义的运动。所以这本书在很大比重上,都是关于亚裔群体在美国的社会运动历史。

Driven Out 翻开Driven Out的封面,就可见其更加直白的中文名 —“排华”。作者Jean
Pfaelzer是特拉华大学英语系教授,专注女性和性别研究以及亚洲研究。
这本书集中集中对1848到1900年左右华工历史。因为作者背景,所以写作的更像是纪实文学,
让人通过动情写出的人物故事了解早期来美国的华人对美国的基建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他们所经历的屈辱甚至屠杀,以及他们不断尝试的反抗。

Chinese Must Go: Violence, Exclusion, and the Making of the Alien in
America
 《中国人必须走》 是斯坦福大学历史博士,
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贝丝•廖-威廉姆斯的书。我看过作者关于这本书做的一场讲座。她讲述了19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西岸各处爆发的反华暴力。从加州,到俄勒冈,到华盛顿州,美国从政府到民众层面对华人的全面驱逐,欺压,甚至杀戮。如果说新一代移民在社会议题上的低参与度更大程度上和我们曾受过的教育有关。那么老一代华人“低头做人”的行事风格也许和他们在美国曾经历,或耳闻的长辈的教诲有关。

The History of Asian Americans Strangers from a Different Shore
这本关于亚裔历史的经典之作出版于1989年。作者Ronald
Takaki是伯克利的历史系博士,民族研究专业的教授。他曾一手参与建立了伯克利的民族研究专业,并培养了大量这个专业学生,后来在全美各高校继续强化这个专业。Tataki教授还推动了美国的在中小学教育中教授亚裔移民历史的内容。伯克利大学曾在他的讣告中说他改变了美国历史被教育的方式。

The Asian American Achievement Paradox The Color of Success
这两本书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都是关于亚裔移民如何成功,如何成为模范少数族裔的分析。第一本书的两位作者,分别是哥大社会学系,
和UCLA社会系教授。第二本书的作者则是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这两本书打破了很多关于亚裔是模范少数族裔的理解方式和刻板归因。尤其适合极关注教育政策改革的亚裔父母阅读和思考。

Ambitious and Anxious 作者Yingyi
Ma是雪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也是我南大师姐。这是一本很难得的关于近年从中国来美国留学的青年人学习和生活,成功和失意,野心和焦虑的书籍。这本书去年一月刚出版,新冠就爆发了。来美留学的形势陡然变化。所以也许,这不只是一本社会学研究著作,也会成为一本有历史意义的记录。

The Souls of Yellow Folk: Essays 这本书是Wesley
Yang的散文集,其中关于亚裔,尤其是亚裔男性在美国的生活境遇的几篇文章堪称经典。我当年在豆瓣的短评是
“就冲着1235篇,就够四星了,从此开始多读亚裔研究。”

Eat a Peach: A Memoir
这是一本论如何在白男霸权的美国厨子届打出一片天,成为跨餐饮,出版,娱乐界明星的回忆录。作者是韩裔美国大厨,Momofuku的创始人 David
Chung。他在这本书里不光写作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更讲述了一个亚裔男人,underdog,
家族的背叛者,躁郁有自杀倾向的病人成为一个越来接受自己,懂得爱,也付出爱的父亲的故事。
而这本书其实是众多亚裔名人回忆录的代表作。无论是Ali Wong,还是Jimmy
OuYang,其实都在回忆录里大篇幅描写了自己作为美国主流文化圈的非主流如何艰辛攀爬,又作为亚裔家族中的非主流,如何不被接受的经历。

The Forture Cookie Chronicles 签语饼 (fortune cookie) 是美国中餐馆的一种发明。作者Jennifer
8. Lee 作为在纽约长大的华人二代,毕业于哈佛数学和经济学专业,在北大继续学习以后,回到美国,在纽约时报担任美食记者。她说她名字中的8和中国文化中的
“发”相关。这是一本通过追溯签语饼的而历史,讲述美国的中餐和中餐在美国发展史的书。相较于上面的这些书,这本会轻松一些。

呼,终于写完了,喘一口大气。关于亚裔题材的书还很多,我就当抛砖引玉。随便抓起哪一本,都会是一个好的开始。

再一次强烈推荐去年由PBS拍摄的纪录片 Asian
American。如果你没有时间去读书,那么这部纪录片会给你很好的关于亚裔美国人历史的介绍和思考。以上推荐的好几本书的作者也在记录片中接受了采访。

最后,想自带干粮宣传一下伯克利当地的Eastwind
Books(东风书店)。这个书店专注销售和出版少数族裔,尤其是亚裔相关的书籍。书店也一直是当地亚裔的社群和社会运动组织者。疫情以来他们的处境也很艰难。东风书店提供上门取书和邮寄到全美,如果你们想购买以上的图书,请考虑支持他们。他们的网站可以直接购买。
但愿所有被伤害和杀害的人的血没有白留,我们世世代代的祖先在这个国家流过的血,受过的屈辱和拼搏抗争的呐喊也不应该被无视,被遗忘。让我们了解作为第三种文化的亚裔移民这个身份的群体共同拥有的历史,再把我们曾经历过什么,要求得到什么,
和坚决拒绝再被怎样对待告诉更多的人。


来源:Ohio Chinese Association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