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03/16/2024 00:00
瀏覽: 4217
在這充斥著塑膠的年代中,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塑膠可能已讓你見怪不怪。然而,根據美國最新調查,從超市販賣的榖片、優格、水果罐頭,到速食店銷售的漢堡、薯條、炸雞塊,除了少數例外,幾乎都含有雙酚和鄰苯二甲酸酯等塑化劑,甚至連常見的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產品也受影響。換言之,你吃進的塑化劑,可能遠比你想像得要多得多!
今年2月號的美國《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堪稱是開春最受關注的雜誌封面——斗大標題「如何少吃點塑膠」(How to eat less plastic)並非駭人聽聞,而是所有消費者都應該正視的議題。
《消費者報告》調查市售食品與食品包裝所含的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和雙酚類(Bisphenols)。近期在85項美國超市與餐廳販售的食品中,發現有84項含塑化劑。其中不乏知名商品,如標榜有益心臟健康的榖片早餐Cheerios,測出含近1萬1000奈克的鄰苯二甲酸酯,而強調幫助體內消化、天然無添加的優沛蕾(Yoplait)香草低脂優格也有類似含量。
罐頭類產品的數值也超乎想像,號稱富含優質蛋白質的Chicken of the Sea粉紅鮭魚罐頭,含有超過2萬4000奈克的鄰苯二甲酸酯。速食餐點中的含塑量更是不遑多讓,漢堡王(Burger King)的起司華堡有2萬167奈克,連鎖速食業者溫蒂漢堡(Wendy's)的酥脆雞塊則測出近3萬4000奈克的含量。儘管這些產品是用防油紙、鋁箔、紙盒而非塑膠盛裝,塑化劑的身影依然顯而易見。
眾多產品中,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主打有機的Annie's起司義式餃,塑化劑含量竟超過5萬3000奈克,居本次所有受測產品之冠。
「當你購買有機產品時,絕對想不到自己可能會吃到塑化劑。」《消費者報告》食品政策總監羅霍姆(Brian Ronholm)表示。
量低不代表沒問題 對人體長期影響難追溯
《消費者報告》指出,鄰苯二甲酸酯是一種讓塑膠更耐用的化學物質。儘管上述受測產品的含量並未超過政府規定標準,並不表示攝取後對身體沒有傷害。「鄰苯二甲酸酯是一種會干擾內分泌的化學物質。它會對肝臟產生毒性,提高心臟病與中風的發生率。」小兒科醫生,同時也是流行病學專家的蘭德里根(Philip Landrigan)對《WBZ》新聞台表示,接觸這類物質會增加肥胖、糖尿病與不孕症的風險。
若孕婦接觸塑化劑,更可能引發早產、嬰兒體重過低、乳癌、幼兒大腦發育受損等問題。「像是雙酚和鄰苯二甲酸酯等破壞內分泌系統的化合物,即使低劑量也可能對健康產生長期影響。」《消費者報告》強調。
然而,這些影響並非立即顯現,而是日積月累造成,追溯因果不易,以致於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等監管單位至今並未制定有效的規範。
如何減少塑化劑吃下肚?
究竟塑化劑是如何進入我們的體內?一般最為人熟知的情況,就是用塑膠容器微波食物,或是用塑膠砧板切熱食,導致塑化劑溶出。
但《消費者報告》提醒,早在食品進入家裡的廚房前,比方食品在加工過程中接觸管子、輸送帶,甚至處理食物的手套,都可能已在不經意的狀況下,讓鄰苯二甲酸酯等塑化劑滲入食物中。
再往食物鏈上游追溯,整個農業生產過程中,最基本的水質與土壤很可能也受到塑化劑污染,經過植物、動物吸收後,進一步進到人體。
「塑膠幾乎無所不在,我們很難完全避免,但可以用一些作法,盡量減少由食物攝入的機會。」《消費者報告》產品安全代理總監羅傑斯(James E. Rogers)表示。
首先,要遠離速食。這次的測試發現速食的塑化劑含量特別高。研究人員並不確定原因,但猜測可能原因之一是速食往往由戴著一次性聚氯乙烯手套(vinyl gloves)的人所準備。
此外,要少吃高脂肪食物。研究發現,脂肪含量高的食物,通常塑化劑更多,因為塑化劑是脂溶性的。最好選擇新鮮、低度加工的食品,像是未包裝的蔬菜、水果。更重要的是,要減少塑膠製品的使用,比方避免使用塑膠盒儲存食品,改用玻璃或不鏽鋼容器。常用的廚具也可選擇木頭、矽膠或不鏽鋼材質。或是把日常用的塑膠水瓶,換成玻璃或不鏽鋼水瓶。
「打開你的櫥櫃,把架上的塑膠製品逐一換成玻璃或不鏽鋼製,就是減塑生活的好起步。」羅傑斯說。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