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暖化殺死蜜蜂,研究:蜂窩太熱難養育下一代

時間:05/22/2024 00:00 瀏覽: 15483
多年來,科學家發現全球蜜蜂數量急劇減少,原因與人為造成蜜蜂生存環境惡化有關,擔憂授粉媒介消失將威脅糧食生產。最近科學家研究大黃蜂群時發現,由於全球暖化,世界各地許多熊蜂物種的數量都在減少,科學家發現原因,竟然是因為蜜蜂的家太熱了。
世界超過四分之三的主要糧食作物物種依賴蜜蜂和昆蟲授粉,而蜜蜂被認為是其中最重要的媒介,是維持全球糧食系統平衡的主要貢獻者。蜜蜂為約 90% 野花授粉,也為世界 35% 農作物授粉。
近年來蜜蜂數量急劇減少。根據追蹤管理蜂巢狀況年度調查,美國養蜂人 2022~2023 年損失 48% 蜂群,是有史以來第二高死亡率,僅次 2020~2021 年 51%。蜜蜂科下熊蜂屬約 260 種,現在三分之一熊蜂物種減少中。
蜜蜂消失原因很多,可能是寄生蟲,也可能是農藥濫用或棲地減少,但很少有人注意蜜蜂的蜂窩變化,《蜜蜂科學前線》論文研究巢穴為「超有機體」作用。
36°C 以上幼蜂難活
研究人員表示,大黃蜂很會調節體溫,譬如在炎熱的環境下,工蜂會聚集在一起拍打翅膀,扇動蜂巢,為蜂巢降溫。對於所有研究的熊蜂物種來說,孵化巢穴的最佳溫度範圍 28°C~32°C,多數大黃蜂幼崽超過 36°C 就無法生存。
大多數昆蟲在熱帶地區更為豐富,但大黃蜂喜好涼爽環境,又大又毛茸茸,就是為了適應涼爽氣溫,甚至有些物種生活在北極,即北極熊蜂,因此熊蜂很容易受到變暖的影響。雖然當巢穴過熱時,大黃蜂會透過拍打翅膀來降溫,但如果外面的空氣太熱就難適應。
科學家擔憂,隨著氣候危機推高平均氣溫並產生熱浪,大黃蜂將很難維持家園的宜居性。研究說如果大黃蜂不能溫度保持 35°C 致命極限以下,蜂巢可能會死亡,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全球會失去這麼多大黃蜂。
暖化環境將導致蜂群衰落
已經有證據顯示大黃蜂開始從活動範圍較溫暖的邊界地方消失,而一些山地熊蜂正向更高地方移動,為對抗變暖的方式,但顯然效果有限。研究人員認為,巢穴應視為整體,雖然某些蜜蜂個體可能應付高溫,如果巢穴太熱無法養育健康幼蟲,整個蜂群就會衰落。
科學家擔憂,蜜蜂數量的減少和消失,將對全球生態系統甚至人類造成嚴重後果。半個多世紀前的德國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如果蜜蜂消失,人類也只剩下幾年時間。這項研究再度印證全球暖化正在對全球重要傳粉媒介和生態系統的深遠影響。
科技新報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