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於軾:沒有養老儲蓄行不行

來源:華人工商編輯 時間:11/01/2012 瀏覽: 2325

在任何一個社會中,都必須保證最低收入者也有一個過得去的生活水平。不管將來社會的貧富狀況如何,必須做到社會能夠保證最低收入者的起碼生活標準。所以,養老金的爭論是僞問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才是真問題。

養老金制度是一個引起長久討論的問題。比較集中的意見分歧在於,是實行現收現付,還是建立個人賬戶或社會統籌。前者是當代人為當代人支付養老所需的資金負擔;後者則靠過去的儲蓄來支付當代人的養老負擔。

兩者看起來好像有重大區別,實際上的區別僅僅是,要不要再增加現在的社會儲蓄,增加當代的儲蓄對將來的消費有什麼關係。解決這個問題,先要分析,從實物關係來看,當代人的消費中有哪些是現收現付的,哪些是靠前人儲蓄得到的。

現代人的消費,吃的,穿的,用的,以及各種服務,都是當代人提供的。吃的糧食是當代人生産出來的,不是幾十年前儲蓄剩下的。更不用說服務,諸如醫療、教育,都是當代人提供的。前人無論如何增加儲蓄,也不可能為現代人提供糧食或服務。但是當代人享受中與固定資産有關的,比如乘坐地鐵,航空旅行,則是靠前人的儲蓄所形成的固定資産才得以實現。

這裏給我們出的一個課題是:前人用什麼方法能夠為後人分擔經濟負擔;或者說,前人所創造的經濟成果如何能夠轉變為後人的享受。要想解決後人養老金的問題,必須首先想清楚這個問題。

前人用自己的勞動所形成的固定資産能為後人提供享受,因此增加前人的儲蓄,以用於可供後人享用的投資,是能夠達到此目的的。前人所修的高速公路、鐵路、地鐵、機場,買的飛機,修的港口、碼頭、工廠、礦山、宿舍、辦公樓,購買的機器設備,都對後人有用。但有一點必須注意:固定資産都需要有人去運作。如果不使用節約勞動力的固定資産,將來人口老化後,將發生人力不足的問題。固定資産由於缺乏足夠的人去運作,依然發揮不了作用。所以老齡化社會需要的是,使用人力相對於投資的比例較低的那種設備。

要使老舊的設備能夠為後人所用,設備的狀態必須完好。房屋、橋樑、道路、碼頭,以及一切機器裝備,都要保持在良好的維護狀態下。在私有制下,這些裝備都有財産的所有者,他們會關心自己財産的價值,使其保值增值。

一個可能就是破壞環境。現代人為了GDP的增長不惜犧牲環境。這種行為有利於現代人增加收入,但給未來一代人增加了修復環境的經濟負擔,等於是向未來借債。再有一種行為就是計劃生育。少生小孩家庭的負擔減輕,能夠提高居民的儲蓄,有利於現在的經濟建設。但是到將來勞動力不夠用,會造成許多困難。所以少生小孩等於是向將來借債,我們的子孫後代要為此承擔勞動力不夠用的後果。我早就說過計劃生育控制人口,不是人口紅利,而是人口借債,將來是要還的。可是人口紅利的說法不脛而走,極大地誤導了決策者。如果早一點把控制人口的所得理解為借債,中國的人口問題不至於搞得現在這麼糟。

以上所說多從理論出發。拿現實來看,中國的居民儲蓄已經太高,在GDP的使用中投資所占比例極不合理地高,消費的比例極不合理地低。我們的任務是降低儲蓄,增加消費。所以完全沒有必要鼓勵百姓為了養老再增加儲蓄。更因為中國資本市場極不完善,對資本的管理很落後,不能保證資本金保值增值,把別人的養老金賠了豈非更糟。不像在美國,居民的儲蓄太低,需要鼓勵百姓多存錢。他們的資本市場比較發達,能夠使儲蓄保值增值。在他們那裏,提倡百姓為養老存錢是有利於宏觀經濟的。

如果完全沒有養老儲蓄,全靠現收現付,能不能解決將來社會的養老問題?這個問題的實質就是一個合理的GDP的分配問題。在任何一個社會中,都必須保證最低收入者也有一個過得去的生活水平。不管將來社會的貧富狀況如何,必須做到社會能夠保證最低收入者的起碼生活標準。所以,養老金的爭論是僞問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才是真問題。

資料來源:新浪網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特別推薦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