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或台灣所謂的「別墅」,在美國稱「獨立屋」,占美國住宅市場80%以上,是相當普遍的房地產。
對美國新移民來說,置產不僅是人生大事,更是一門大學問,因為美國房地產分類眾多,常讓首次置產者霧裡看花,搞不清楚門道。 近年中國客來美國買房子,話題十分熱門,大陸人習慣說「到美國買別墅」,真的是「別墅」嗎? 或許對久居美國的華人來說,買的可能只是獨立屋(SingleFamily Home)而已。
華人常分不清楚什麼是獨立屋、什麼是城市屋、康鬥、連棟屋等,即使久居美國,美國房地產種類有那些,都不一定搞得清楚。
基本上,美國房地產可分為:獨立屋(Single-Family Home)、集合式住宅(Condominium)、多家庭房(Multi-Family Home)、移動屋(Mobile Home)、公寓(Apartments)、度假屋( Vacation Home)等。
1.獨立屋(Single-Family Home)
美國的獨立屋就是獨棟住宅,也就是中國大陸所謂「別墅」,或台灣所謂「透天庴」,亦即有房屋建築,又有完整土地產權的獨棟房屋。 獨立屋占美國住宅市場80%以上,是相當普遍的房地產,所以「買別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稀罕。
美國一般獨立屋為一層或兩層建築,門前有草坪,房後有庭院,多半配有兩個車位的車庫,比較大的獨立屋,車庫甚至有三至四個車位,還有車道供訪客停車,或停家中額外的車輛。
獨立屋大多被規畫在一起,群聚成為城市的「住宅區」。 住宅區內又可分出,不同建商在不同年代蓋的「小區」,每個小區戶數都不同,外貌設計也可能因建商不同而異。
獨立屋住宅區的每個小區內,都規畫有散步的步道,有的小區甚至有自屬小公園,可供住戶的小孩玩耍。
這種獨門獨院的獨立屋都有前、後院,如果您買的是中古屋,通常前、後院的花草樹木或水泥地,設計、施工都已成型。 但如果買的是全新屋,建商會將前院草坪舖好,後院則由屋主自行打理。
2.集合式住宅(Condominium)
集合式住宅被許多華人稱為「康鬥」,是英文Condo的簡稱,就是一棟建築分割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立單位,每個單位具有獨立的產權,可獨立買賣。 每一單位業主除擁有自住空間外,可共享公共空間及公用設施,但需繳納一定管理費(Home of Association Fee)。
通常管理費用來支付整體集合住宅的維護費用如園丁、公共區域清潔維護,以及水費、垃圾費。 若集合式住宅有安全門禁及駐警,或游泳池、SPA中心、交誼廳、健身房、休閒育樂室等公共設施,管理費用都會較高。
美國集合式住宅的型式相當多,包括:康鬥(Condo)、城市屋(Townhouse)、共管辦公室(Office Condo)、分時度假集合屋(Timeshare Condo)、共同產權公寓(Co-op)、開敞式住宅(Studio)。
3.多家庭住房(Multi-Family Home)
多家庭屋的外形與獨棟獨立屋相似,一般為二至三層建築,帶前後院。 建築內有二至四個不等的獨立單位,每個單位有獨立的廚衛設備,以及電錶、瓦斯表。
房地產經紀陳萍表示,通常多家庭屋的業主,會自住其中一個單位,其他單位出租,用來支付房屋貸款,是一種兼具自住及投資的房地產。
陳萍說,多家庭屋也頗適合大家庭居住,例如,父母、兄弟姊妹家庭,同住一棟樓,既方便互相照顧,又有各自有自己的獨立生活空間。
4. 移動屋(Mobile Home)
移動房屋是先在工廠預建的房屋,而不是在居住地興建的。 通常,移動屋的屋主會以拖車帶,將移動屋搬托到他們將要居住的地方。
移動屋的屋主只擁有房屋,不擁有土地,移動屋有專門出租土地的「移動屋社區」。 一般移動屋會長期安置在移動屋社區,直到屋主更換新移動屋,或搬遷到另一個城市的移動屋社區。
5.公寓(Apartments)
在美國公寓是華人最喜歡的房地產之一,因為公寓既可自住,又可做為「收入住宅」,出租增加投資獲利。
遠瀛商業投資顧問公司執行長吳程遠說,通常四個單位以內的公寓,屬於住宅或收入住宅,但五個單位或五個單位以上的公寓,即歸屬商業不動產,無論貸款或稅務,都要依照商業不動產的標準及作業程序。
吳程遠認為,喜歡租賃或購買公寓的族群,主要以職場新鮮人為主,一般就業較穩定的上班族,或經常跳槽的行業,如:保險、製藥等,這兩類族群的租屋或購屋,通常會以居住環境及品質為考量要素,距離公司的交通時間在一至一個半小時??之內,都還願意忍受。
在美國大約30%的人口是住在公寓裡。 公寓是只出租,不單獨出售,只能進行整體出售。
6.度假屋(Vacation Home)
美國不像中國大陸或台灣,並無所謂的「別墅」。 在美國有錢人士,多半會在自住住宅之外,再於山上或海邊購買第二棟度假屋。
度假屋有各種形式的建築,通常都是屋主請專業建築師,依自己的偏好特別設計及施工。 包括:山上的圓木屋(Cabin)、森林裡的大宅、湖邊的公寓或海邊的木屋等。
資料來源: 世界新聞網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