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是個簡單概念,但任何一張保單都是複雜合約。保費如何計算?投保人付出了多少代價?不同保單之間如何比較?A公司和B公司之間的產品如何比較?投資型保險和純粹的投資之間如何比較?我可以大膽的說絕大多數人完全沒概念。
因為,事實是保險的細節只有一小撮精算師才能完全理解;多數人充其量只能轉述精算師歸納出來的籠統產品介紹和特色。但保險是個人理財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透過理解和掌握一些簡單的原則,每個人都可以把保險的運用控制在一個適當的框架內,讓保險在個人理財中發揮它應有的功效。
我覺得購買保險應該從「保險」和「投資」兩個需求來看:
一,保險需求。
「保險」需求指的是以避險為目的的保險;在一般消費大眾而言,這指的是人壽保險、房屋險、健康險、責任險、商業險、汽車險等等。其中又以壽險為最重要,我們用它來作例子。
如果你明天死了,有沒有人的經濟來源將因此而中斷,生活陷入困境?通常這些人是子女、不工作的配偶、年邁的父母親、或是其他被撫養人。如果有,那麼你需要保險,而且這個保障需求只有保險才能達到。
你不能想要攢一筆財富來提供這個保障-那得花很多時間;但你今天就需要保障。
滿足這種需求的保險產品稱為「Term insurance」,它的性質用汽車保險來理解最易懂-你付一筆保費讓保險公司在某一段期間內保證為你的車禍損失提供一定數額的賠償;到期後不管有沒有出車禍,保單都作廢,保費也不能拿回。
Term形態的壽險也一樣,你付一筆保費讓保險公司在某一段期間內保證為你的死亡提供一定數額的賠償;到期後不管人有沒有死,保單都作廢,保費也不能拿回。
保額應該多少呢?這可以逐條計算然後總和得出。小孩們幾歲?到大學時需要多少生活費和學費?不工作的配偶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取得工作技巧自己謀生?要不要考慮讓保險公司把房屋貸款付掉?這些數字的總和就是你所需要的保障。
報紙上偶而會報導某某人不幸英年早逝,家人頓時陷入困境,希望大眾捐款援助。把這部分的保險購買了,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個人財務也才算完整。
二,投資需求。
保險和投資有什麼搭嘎呢?這年頭保險業、投資業、和銀行業紛紛撈過界,搶入了相互的地盤,以投資為目的的保險產品也有一些選擇。
投資目的是否適合用保險產品?我認為這增加了不必要的多一層操作和成本。我曾就此事詢問過保險部門大老,得到的答案是消費者不希望在投保多年後「什麼都沒剩下」,因此設計了結合投資和保險的產品來滿足客戶的需求。
不管始作俑者是誰,投資型保險產品的本質是你把錢交給公司去投資,可以想像,公司必須從投資所得刨去一定比例的管理費,剩下的才給客戶。再者,評估所冒的風險以及所得到的報酬是一個困難的工作。反正我這輩子沒買過一張投資型保單。
或許對於無法自己投資的人來說,投資型保單可以是一個選項。我想像如果我來作這樣的一筆投資,我會在投資的框架下評估它,也就是試圖去了解保單的風險與收益,包括都與哪些投資連結,報酬的條件如何,再與史坦普500 之類的股市標準作比較。
如果能夠與股市標準相差不大,那麼這個投資渠道大概也就不會差到哪裡去。不過所有的條件都必須在真正的合約條文(而非靠口頭說明或文宣)內核實。
資料來源:worldjournal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