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上,理想血壓值是收縮壓小於120、舒張壓小於80毫米汞柱(mmHg)。當血壓偏高時,代表心臟打出來的血液增加,或是全身動脈低血壓的阻力增加,會加重心臟血管及心臟瓣膜的負擔,也是動脈血管硬化、血管缺乏彈性的徵兆,常與腦中風、心血管疾病有密切關係。
而血壓高,並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有許多次發性高血壓,像是腎臟結石、腎動脈狹窄等疾病,引起的血壓飆高,有可能在很年輕時發生,只要能把原有的疾病治療好,即可挽救腎臟,血壓偏高亦可不藥而癒。
因此,我們建議從成年後,18歲、20歲,就可以開始培養量測血壓的習慣,而不是等到健康拉警報,才開始注意。
若是有高血壓家族史、或是觀察到家中孩子口味較重,像是嗜吃鹽酥雞、出現吃飯時,配菜一定要沾醬油、老覺得湯不夠鹹等飲食傾向,有時會跟腎臟病變有關係,更應該提早開始量測血壓。
那如果是量測到自己血壓偏低時,到底該怎麼辦呢?事實上,每個人先天的血壓,都是不一樣的,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血壓值。120、80毫米汞柱只是大多數人的標準參考值。
以某位門診女性為例,她從年輕時,血壓值就一直約是在80、40毫米汞柱左右,遠低於一般人理想血壓值的小於120、80毫米汞柱。身體很健康,並沒有什麼不舒服的症狀,運動起來也並不會喘,也沒有頭暈或虛弱等不適症狀,那麼對她來說,80、40毫米汞柱,就是她自己專屬的標準血壓值。這種生理性的低血壓,臨床上對身體活動、器官功能、或壽命長短並沒有不良影響。
要注意的是如果這類平時血壓偏低者,若血壓值高到一般人理想血壓值的120、80毫米汞柱,就已經可當做是血壓偏高,應該要特別注意。尤其是懷孕時,若懷孕後期比前期的收縮壓升高超過35毫米汞柱,或是舒張壓升高超過15毫米汞柱,就要留意是不是妊娠高血壓(或有子癲前症),是否已影響到胎盤的血液循環,導致胎盤功能不佳。
另外,要特別注意的是病理性的低血壓。臨床上一樣是血壓偏低,但是容易手腳冰冷、感覺疲勞、覺得沒有力氣、姿勢改變時,有時會眼前一黑或頭暈,就屬於病理性的低血壓或是姿勢性低血壓,需先排除一些可引起血壓偏低的臨床狀況(如:心臟疾病、甲狀腺功能低下、休克等)。
若沒有特定會造成血壓偏低的因素,則認為這種情況大多是調控血壓的神經系統平衡點偏低。少數是跟長期缺乏維生素B、維生素C、吃素有關聯性,適度補充維生素B、維生素C,以及,動物性蛋白質與電解質(如:運動飲料)、增加體內鹽分(烹煮食物時,不必嚴格限鹽),避免服用利尿劑或利水的食物(如:西瓜、薏仁等),對提升血壓都有幫忙。
來源:良醫健康網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