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洛杉矶5月23日电 综述:美专家称公众患猴痘风险“极低” 无须恐慌
新华社记者谭晶晶
近期,在全球多地发现的猴痘病例引起公共卫生专家极大关注。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截至21日,全球已有12个国家共发现92例猴痘确诊病例和28例疑似病例。继美国18日确认首例猴痘病例后,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23日宣布正在调查纽约市、佛罗里达州、犹他州报告的4例疑似病例。
美国流行病学专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多例猴痘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出现在非洲以外地区“不寻常”,“不太符合传播规律”,但目前看来,猴痘大规模暴发或大流行的可能性极小,公众感染风险“极低”,无须恐慌。
猴子并非“猴痘”主要携带者
猴痘病毒于1958年被首次发现,当时一组用于研究的猴子中出现“痘状”传染病,因此得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流行病学教授安妮·里莫因表示,命名为“猴痘”实际上用词不当,该病毒应该被称为“啮齿动物痘”。事实上,猴子不是主要的病毒携带者。这种病毒可能会持续存在于松鼠、袋鼠、睡鼠或其他啮齿动物身上。
该校费尔丁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系主任张作风教授介绍,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猴痘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由动物传染给人。虽不易发生人际传播,但与感染者密切接触也可能感染。人感染猴痘病毒的初期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等,之后可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并可能导致一系列临床并发症。
张作风说,猴痘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症状持续2至4周。多数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但也有感染者病情严重。猴痘的致死率较低,近年来死亡率约为3%至6%。非洲的高死亡率通常发生在农村贫困人口中。
猴痘疫情为何“不寻常”
美国热带医学与卫生学会会长丹尼尔·鲍施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此次猴痘疫情“不寻常”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时在欧洲和北美洲的多个国家出现确诊病例;二是目前流行病学界对这些病例如何被感染还未有清晰的认识。早期证据显示,大多数病例并没有非洲旅行史,与非洲出口动物也没有明显关联。
鲍施认为,猴痘的传播有可能与大规模集会有关,非洲的猴痘感染者或在非洲被感染的个体通过与其他人接触,启动了传播链。但确切传播途径目前仍在调查中。
张作风对新华社记者表示,此次猴痘疫情可能与两个原因有关:一是人类对猴痘免疫力下降。自1980年世卫组织宣布根除了天花之后,全世界陆续不再接种天花疫苗,人体对天花的免疫力下降。由于猴痘与天花同属正痘病毒属,因此人类对猴痘的免疫力也下降,这使病毒有更多机会演化为传播性更强的病原体。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年轻人存在感染猴痘病毒的风险。由于群体免疫能力下降,国际旅行交流使猴痘病毒可能入侵欧美澳等国的社区,引起隐蔽性传播和社区感染。二是猴痘病毒可能像新冠病毒一样产生新的突变,使其传染力大大增强。
公众感染风险“极低”
鲍施告诉记者,目前看来,猴痘大规模暴发或大流行的可能性极小,公众感染的风险很低。除非是与猴痘病毒感染者有过密切接触,或是与去过非洲并在农村环境中接触过啮齿动物及其排泄物的人群有过接触,其余人群感染风险“极低”,无须恐慌。
美疾控中心敦促美国医疗机构密切关注疑似猴痘病毒感染引起的皮疹患者,无论他们有无相关旅行史,或者是否属于感染猴痘的高风险人群。美疾控中心表示,目前对于猴痘还没有“经过验证的安全治疗方法”。可以使用天花疫苗、抗病毒药物和牛痘免疫球蛋白来控制美国的猴痘疫情。
里莫因说,抗天花病毒药物TPOXX(特考韦瑞)对治疗猴痘病毒的西非进化分支非常有效,该药已有口服剂,欧洲国家也已核准使用;天花疫苗可以保护人群免受猴痘病毒的侵害,有效率约为85%;此外还有一些尚未在人体中广泛测试的实验性药物。
鲍施告诉记者,目前天花疫苗未在公开市场销售,也不向普通公众提供,只适用于高风险人群,比如感染者密切接触者、没有采取适当预防措施的医护人员等。不建议普通公众接种该疫苗。
(责编:崔译戈、崔越)
暫無評論,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