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频发原因何在

  來源 東方網    郭静原     發表時間:07/30/2022     瀏覽 441 次

                                 

                                

                              

                            

                                     

今年以来,极端天气持续引发关注,全球气候变暖正是幕后“元凶”。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象防灾减灾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持续加强全社会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和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目前,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策略。

    近日,全国各地进入“烧烤”模式。同时,北方也进入防汛关键期。极端天气持续引发关注,全球气候变暖正是幕后“元凶”。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最近50年来,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气候变化不仅带来了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还导致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频发、广发、强发和并发的趋势。”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室主任陆波表示,以极端高温事件为例,目前极端高温发生的频率是工业化之前的4.8倍;同时,气候变暖还将导致大气中水分含量增加,更多的水汽也提高了极端强降水事件出现的概率。

    极端天气频繁来袭,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2006年以来,世界经济论坛连续发布《全球风险报告》。今年1月发布的报告从最近几年和未来十年全球风险的出现频率和影响程度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极端天气”持续列为近5年榜单第一位。现有研究表明,全球变暖趋势仍将持续,气候变化影响和极端天气风险的广度深度预计会进一步扩大。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报告也显示,过去50年,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灾害数量增加了5倍,灾害损失增加7倍多。

    陆波举例说,由于气温升高、日较差降低,大气中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可能损害农作物体内蛋白质含量,对粮食产量和品质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还将通过影响粮食生产格局、存贮方式、运输成本和消费等环节妨碍全球粮食贸易,增加粮食安全风险。全球变暖还会引起缓发性海洋灾害,出现海洋酸化现象,导致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等,引发海洋生态安全挑战。气候的不稳定性也使得传染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升高,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健康。

    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策略。在政策体系方面,多部门行业都发布了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将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和要求纳入气象、农业、水利、海洋、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政策文件。一批重点工程发挥效益,气候适应型城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稳步开展,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有效提升。

    在国内治理方面,我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加快构建“双碳”政策体系,碳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26.2%,相当于少用能源约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约29.4亿吨。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象防灾减灾面临新的需求和挑战,需要持续加强全社会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和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室研究员廖要明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天气机理、气候规律、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发生机理等基础研究,突破灾害性天气预报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强化气候变暖背景下对我国旱涝灾害和社会经济影响的风险评估研究,建立健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现代化气象业务体系,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另一方面,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中充分考虑气象风险和气候承载力,加快气候变化适应性城市、海绵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增强社会经济系统韧性。加强重点区域和行业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完善与交通、电力、水务等部门的气象灾害响应联动机制,提升大城市抵御和防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能力。同时,打通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 (经济日报记者 郭静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