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简洁的效果特别考验施工水平 已成为与城市和谐共生的新地标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工程获2016-2017年度“鲁班奖”。
新华报业网讯11月6日,纪念鲁班奖创立30周年暨2016-2017年度精品工程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记者获悉,南京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工程获2016-2017年度“鲁班奖”,建邺区政府相关人员前往领奖。据了解,目前,江东门纪念馆片区环境综合整治正在进行中,预计11月底前全部完成。
爱南京·南京晨报记者 倪敏
朴素简洁的效果需一次成型
由建邺区政府负责建设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工程,是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院士设计。在设计上,胜利广场被设计为椭圆形,寓意着抗日战争的圆满结束,同时也传达着和谐共生的概念。在广场上有一道胜利之墙,长154米,高度由14.1米渐变到23.7米,为了与广场的形态相契合,胜利之墙被设计为弧形。
“这是施工中最大的难点。”施工方负责人介绍,胜利之墙完全是混凝土浇筑出来的,为了达到朴素、简洁的效果,施工方采取了清水混凝土浇筑的方式,施工时要一次成型,表面要光滑,要牢固,既能承重又能起到装饰效果。“我们专门对技术工人进行了培训,浇筑时要格外细心、严谨,最后做了一万多平方米的清水混凝土施工,成功率达到100%。”
根据设计方案,整个工程完成后,从空中俯瞰,纪念广场和前方的一幢圆形建筑正好呈“8”字型,寓意着八年抗战。
与城市和谐共生的新地标
相关人员介绍,从2014年2月18日正式动工,到2015年6月30日之前完成主体建设,总计近5000名建设者在497天时间里,从不间断,24小时昼夜施工,最终确保主体施工提前完成。目前,日均接待各国参观游客超万人次,节假日高峰期超过5万人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三期工程构筑了南京城市建筑史上又一座新地标:流动的弧墙缓缓上扬,就像一面舒展的旗。而在规划建筑师眼中,城市的现代功能,在河西这片新的建筑体里,保留着完整的秩序和体系;这个内向型的城市广场,大大扩张了“工程纪实”的单一叙事空间,使其内在张力尽显。
从外看,这是一座城市建筑,从里面看,又是一片绿化广场。除了胜利之墙,周围都是绿化,既考虑了城市建筑跟周边的关系,又考虑到内向型的广场,就是说,意图摒弃市区嘈杂的声音和景观,进而使内部广场的气氛适度舒缓;从而构成一种气场和相对稳定的空间,最终到达自然完满的气氛。
环境综合整治将美化提升该片区
目前,以江东门纪念馆为中心的片区环境综合整治正在进行中。
具体整治什么?建邺区相关人员介绍,首先是景观环境全面提升,包括景观植被、道路铺装。此外,对周边道路建筑进行外立面出新。“整治内容包括更换落水管、空调架、空调罩、广告招牌等设施。外墙面统一采用真石漆出新,彻底改变原来杂乱无章的建筑外观,使江东门地区得到美化提升。”
此外,建邺区茶南大街、福园街和湖西路段在进行杆线迁移工作。据悉,整个江东门纪念馆片区环境综合整治11月底前完成。
鲁班奖:
鲁班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由中国建筑业协会组织实施。参评鲁班奖的项目要具备6个条件,比如,施工必须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还要有一项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技术;其技术指标、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应达到本专业工程国内领先水平。
暫無評論,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