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都拉著《美术编辑工作指南》由清华大学出版

  來源 東方網        發表時間:11/15/2017     瀏覽 30 次

    满都拉著《美术编辑工作指南》由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作序,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国内第一部美术编辑理论与实践的图书,在全国各大书店及淘宝、京东、亚马逊、当当等网店均有销售。

    

 

    编辑部评刊会上,一位编辑对版面设计提出意见:“美术编辑随便瞎排,版面很难看。”

 

    作为主管视觉工作的美术总监,笔者为美术编辑澄清:“没有‘瞎排’这一专业术语,是版面视觉构成元素的排列没有符合阅读规律。”

    由于缺乏专业标准,美术编辑屡屡遭遇“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困局,诸如以“颜色太怯”、“版面呆板”等非专业词语评判工作结果;不建立科学的采编流程,只关注后期美术编辑的排版时间;工作能力不以设计为标准,单以Photoshop、Indesign、After Effect、3D Max等软件的熟练程度来衡量;评定美术编辑职称时,或随工程技术序列,或随编辑序列,没有规范的审核标准。凡此种种,导致美术编辑缺乏长期发展的规划与目标。

    职业的提升与发展须上升为专业,职业是社会分工的需要,专业将职业技能专一化、学术化、规范化,新旧职业不断交替,但专业可深入长久,专业是职业不断提升的动力,是社会进步的源泉。

    美术编辑职业的专业化提升,首先是规范的建立。

    什么是美术编辑?

    规范的建立首先要明确规范的对象。美术编辑,借用中国传统书画的“三分画,七分裱”来解释,“画”是美术创作,“裱”是美术编辑。美术编辑是以美术技法,根据视觉规律,对信息元素进行选择,优化信息传播的编辑过程。

    由于传媒和商业对视觉与注意力经济的重视,从报纸、杂志、图书的静止画面,影视、网络的活动画面,户外广告的立体画面,到企业形象识别系统(visionidentity,VI)的整体形象,各方面都离不开美术编辑。

    相对于美术创作的纯艺术表现,美术编辑是美术的实践,融合了“艺术、技术、编辑”三大特点。实践的美术编辑是限定主题的,需要与实用结合突出主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视觉处理。

    为什么建立美术编辑的规范?

    从原始人类的岩画,到现代文明的电脑制图,美术编辑一直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信息化时代,美术编辑不仅要传达信息,提升传播影响力,而且要符合审美需求,增加视觉愉悦感;既要与企业结合,以视觉提升规范管理,又要根据商业需求,以包装设计突出产品特点。

    与现实的要求相比,美术编辑不仅在实践中缺乏规范的评判标准,在后续的教育领域也缺乏规范的培养体系。文化是美术编辑的基础,现代美术编辑作为“艺术、技术、编辑”三重属性的综合体,既要了解信息特点,又要掌握美术技法,还要熟悉后期制作技术。但与中国传统教育的琴棋书画一体化相比,现代文理科教育缺乏对美术素养的培养,审美判断仅靠个人的直觉与喜好;现有的专业美术教育则在考试阶段即降低文化要求,将重点放在个性创作的培养上,使美术专业缺少文化底蕴。

    教育应实践要求而生,实践因人才教育的培养而发展延续,规范的建立有助于推动美术编辑提高专业素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形成独立的专业领域,建立专业标准与规范,为美术编辑赢得专业尊重。

    为什么强调中文视觉的美术编辑?

    中文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使用人数约15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20世纪末,新闻传媒视觉与品牌形象策划等理念涌入,使中国的美术编辑接触到了国际新思维。借鉴国外视觉之初,却是对本土思维的忽略,忽视了中文与外文字体视觉差异产生的视觉不协调;盲目追求与国际接轨,中文设计加入外文元素,却忽视了中文的象形释义,影响了中文设计的识别和传播等。规范的建立针对的是先进视觉理念在中文环境的运用。在技术层面如印刷设备、影像技术、软硬件配备等,中国的美术编辑已逐渐与国际同步,经济的繁荣也使中文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文美术编辑需要规范视觉,将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与先进理念结合,突出中文特点,引领视觉潮流。(文/满都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