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难充电难“怪圈怪圈” 能否顺势打破

  來源 東方網        發表時間:11/21/2017     瀏覽 32 次

    

 

 

 

    近期,成都市各停车场的充电桩使用率明显上升。

    成都总府路附近的一处停车场有多个充电桩。

 

    21日,成都市民高先生正在为爱车更换新能源车专用号牌。

    “看到都在换,就赶紧过来了。”11月21日上午,仅花费一小时左右,市民高先生便在成都市交管局车管所,将原来普通蓝色车牌换成了绿色新能源汽车专用车牌。车管所的数据显示,在成都启用新能源汽车专用车牌的20日当天,便有200余台新车前来上牌。

    随着这一股上牌热,新能源车再次成为了成都人关注的焦点。可以看到的是,有了“不限号”“停车优惠”等政策的支持,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更多成都人购车的选择,那么,以往的充电难、公用充电桩使用率低的“怪圈”,能否在新一轮的热潮中被打破呢?

    热潮

    6位不限号新牌照再掀成都新能源车热

    21日上午,市民高先生一早便驾着他的纯电动汽车来到成都市交管局车管所,准备将之前的普通蓝色号牌,更换成绿色6位数的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

    高先生告诉记者,今年7月底,他在太古里买了这台纯电动汽车,总共花费80万元,“主要看中它环保,不限号。”

    “我提前在手机上选了号,提前预约了换牌时间。”随后,高先生通过绿色通道进行了验车、交资料、缴费、领号牌等过程,仅花了一小时,便将原来的“蓝牌”换成了绿色的新号牌。

    “跟以前新能源车不同,现在的车子续航更强了。”高先生说,这台车充满电最多能跑近500公里,来回跑一趟重庆都没问题,“算下来,要比以前的汽油车节省了一大半费用。平时上下班、接送孩子也完全够用。”

    在新技术、新号牌、不限行的推动下,新能源车“俘获”不少车主的芳心。当天上午,记者在车管所内半小时内,就看到有4辆新能源车在等待换新号牌。

    困扰

    老旧小区充电难车主为充电拉“飞线”

    与高先生一样,当天一大早,来自金堂的苏先生也赶来更换新车牌。

    苏先生说,他的车是国产新能源混合动力,原价29万元左右,补贴7.3万元,算下来只花了21万元。

    “动力、续航等方面都不错。”不过,苏先生说新能源车也给他带来了一些烦恼,“最主要就是充电问题。”由于小区没有专门的充电桩,他只好从二楼的家中接线,拉一根“飞线”到楼下给车子充电,“一般要充四五个小时才充满,确实有些不方便。”

    与苏先生情况相似,家住成都龙泉驿区的李先生,此前曾因为安装充电桩的事情和小区物业闹得很不愉快,他的新能源混动汽车也因此烧了近5个月的汽油。为此,他曾打进本报热线求助。

    21日下午,记者再次与李先生取得联系。电话中,他说,最终经过当地房管部门的协调,终于在小区安上了充电桩,“现在可以充电了,每天都在家充好,能满足每天上下班的需求。”

    改变

    新能源汽车增多充电桩使用率增加50%

    目前,成都已推广应用新能源车2.4万辆,充电桩的使用量也随之增加了不少。21日下午,成都总府路附近的一处大型停车场内,工作人员周先生告知一位新能源车主:“在停车场最里面,有充电桩可使用。”

    “停车场有200多个车位。”周先生说,在最里面有4个供新能源汽车充电的车位,“今年年初建的,一开始几乎没人会用,都当普通车位在使用。”但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周先生发现平均每天都有车在充电,“平时人比较少,但这里临近春熙路,一到节假日充电的车就多了,尤其是今年国庆比较明显。”

    “我们在成都已设置23座充电站,746处充电桩。”对此,国网成都供电公司智能用电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是从2010年开始在成都建设充电站、充电桩,目前充电站上,电动公交车、环卫车等大型车辆的使用率最高,而遍布多地的充电桩使用率则偏低,“但与去年相比,今年充电桩的使用率整体提高了50%左右。”

    业|内|声|音

    新能源车是趋势配套还需再完善

    “随着新政策、新措施的施行,成都新能源车将迎来新一轮发展。”对此,成都一位资深车市观察人士告诉记者,不少汽车厂家、经销商都看好成都新能源车的市场潜力。

    “借着这次专用号牌的东风,成都更应尽快完善基础配套。”他说,比如更快落实充电桩进小区,避免部分物业刁难车主,“老旧小区如何安装?怎样防止安全事故发生?新小区是否提前规划充电桩……这些都是应该尽快落实的。”

    此外,要想彻底消除消费者的顾虑,还要解决户外充电问题。“目前成都城区与乡村,成都与其它市州的充电桩布局比例都相差较大。”他认为,新能源车是趋势,配套问题就急需解决,“只有解决了充电等问题,才能让更多车主有信心把车开出去,真正进入成都的新能源车时代。”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力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