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专家会议在意大利召开,我国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通过专家评审获得批准,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于2002年发起的重大行动,旨在发掘传统农业的宝贵经验财富,探索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自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为全球第一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来,我国相继有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等15个项目,进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大家庭,居世界第一。
而这次湖州桑基鱼塘是浙江省的第三个。
桑基鱼塘是什么样子,为何能在全球竞争激烈的农业申遗名单中脱颖而出?
昨天,钱报记者采访了申遗工作主要负责人湖州蚕桑首席专家楼黎静,请她讲述这部活的生态农业史。
种桑养蚕,鱼虾肥美
改造利用低洼易涝地,全球楷模
楼黎静说,“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保护区位于北纬37°12′18″、东经120°17′40″,属湖州市南浔区西部的菱湖镇和孚镇行政区域,其中荻港村和射中村是保护区内的核心村落。
美美的桑基鱼塘,曾经却是洪涝频发的区域——因为当地北部紧临太湖,每当雨季,西面天目山山脉的大量山洪水通过东苕溪和西苕溪进入这一低洼地区域,形成洪涝。
然而,对这片洼地开发利用时,祖先很智慧地采用“先蓄后排”的水资源利用设计理念,先沿东苕溪、西苕溪开挖一定数量的“横塘”,将水流逐级分解到横塘中进行“蓄水”、“沉积沙泥”,然后通过与横塘垂直的浦(溇港)将多余的水排入太湖,防止对作物产生涝害。
他们没有将洼地填平进行再利用,而是将地势低下、常年积水的洼地挖深变成鱼塘,挖出的塘泥则用于堆放在水塘的四周作为塘基。
每年,当地人会把横塘与鱼塘的底部於泥挖起来,作为桑树肥料并将塘基逐年抬高,渐渐地就逐步演变成为“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生态模式。
“因为桑基鱼塘在世界低洼地开发利用中具有良好示范与样板作用。上世纪90年代,我们就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关注。2004年,保护区核心区的射中村还成为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综合养鱼培训中心的桑基鱼塘教学基地。”楼黎静说。
蚕沙喂鱼,塘泥肥桑
全生态无污染,申遗亮点
自古到今,湖州桑基鱼塘不仅生产出了大量的丝绸产品,还为人们提供了大量淡水鱼等优质蛋白质产品。同时,当地仍然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从2008年开始,楼黎静就和当地村民一道,努力保护桑基鱼塘这一传统农耕文化,目前这里还有近4000公顷桑地和10000公顷鱼塘。当地围绕蚕桑和渔业,还保留着丰富的农事节庆活动。
“桑树不能用农药,因为蚕宝宝是很敏感的,养鱼用的是蚕沙。我们在这里从事的农业生产,对环境没有产生污染。这一点,是我们在申遗过程中,联合国最看中的一点。”楼黎静说,村民们在洼地中将种桑养蚕、蚕沙养鱼、鱼塘立体养殖、塘泥给桑树施肥等不同农业生产方式人工组合而成的一种生态循环农业系统。
“种桑、养蚕、养鱼整个过程是生态、安全的。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评价桑基鱼塘是世间少有的美景、良性循环典范,可以说,桑基鱼塘系统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全球现实指导意义。”
除了农业无污染等生态循环发展指标,可持续发展也是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能成功获评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评判标准。
暫無評論,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