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破格提拔,在乡镇工作要比县里收入高

  來源 東方網    崔岩    發表時間:12/12/2017     瀏覽 57 次

    12月12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委组织部、省委政策研究室负责同志解读了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意见(试行)》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减轻基层工作负担的十条意见》。

    

 

 

    实绩突出,可破格提拔

    “一些干部认为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发布会上,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马晓磊介绍,目前我省部分干部存在求稳怕乱、安于现状的不良心态,缺乏激情、消极应付等“为官不为”现象也有所抬头。在此背景下,省委决定研究制定关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关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

    “对在下一级党政正职岗位上干事创业、实绩突出、特别优秀的干部,可以直接提拔担任上一级党政正职。”《意见》作出了上述规定。“这条规定太好了,也就是说,区长县长如果干得特别优秀、实绩突出,就可以直接被提拔为市长。”济宁一位机关工作人员说。

    马晓磊介绍,“大家都知道,用人导向是最重要的导向,选什么人、不选什么人,能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这一内容是对以往循序渐进、论资排辈等陈旧观念的突破。

    容错免责,提拔不受影响

    除正向激励外,《意见》中的容错机制部分提到,针对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等类似原因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建立相应的容错免责程序。

    “容错免责要一切出于公心、一切为了事业、一切按规矩办事。”省委组织部干部监督一处处长刘优胜表示,坚决反对拿敢于担当替违纪违法找理由,以容错免责为借口纵容袒护违纪违法行为。

    青岛西海岸新区出台《干事创业容错免责庸政懒政严肃追责暂行办法》,这是山东首个建立干部容错免责机制的区域。此后,济南、德州、莱芜等市也出台了专门规定。

    诬告干部纳入“黑名单”

    澄清保护机制规定,对受到恶意中伤、诬告陷害的干部,及时通过适当方式为其澄清和正名,消除负面影响。对恶意中伤、诬告陷害、散布谣言和不实消息的,依照法律法规和纪律规定进行处理,并对有诬告陷害行为的有关人员纳入失信“黑名单”。加大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整治力度,凡是跑官要官、不安心工作的,一律记入负面清单,不得提拔重用。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部主任贾英健认为,目前山东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改革工作需要先行者探索,需要建立合理的制度,保护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有些乡镇几乎天天有接待

    “一些条件好的乡镇几乎天天有接待任务,还有的乡镇‘一票否决’事项有三四十项之多。”山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巡视员郝宪印在发布会上说。省委政研室今年5月初曾就基层干部承担责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针对这一情况,《关于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减轻基层工作负担的十条意见》起草中坚持问题导向,协调省直有关部门按照职能认领问题,组织相关人员对照问题清单,依据政策规定反复研究对策建议,考虑到文件内容政策性强,涉及基层工作责任和基层干部的切身利益,初稿形成后,起草组充分发扬民主,先后4次征求省直有关职能部门意见。

    “不求名目繁多,只要能解决问题,有几条是几条,切实可行,便于操作。”郝宪印介绍,同时还征求了各市、县(市、区)委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在这个文件。

    基层工作不能啥都“一票否决”

    政府考核项目过多、过滥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迎检任务繁重也让基层部门多有抱怨。

    “总感觉有很多忙不完的事情。”济南历城区一街道负责人表示,此前因为“一票否决”项目过多,给基层工作带来的压力相对比较大。按照新规,除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规定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风险、节能目标考核、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减轻农民负担、特别重大亡人火灾责任事故等“一票否决”事项外,其他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单位一律不得增设和变通设置“一票否决”事项。

    基层招录公务员可单独划线

    为充实基层工作力量,《意见》指出,将推动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组织重新核定乡镇(街道)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适当增加乡镇(街道)行政事业编制。针对基层岗位,将探索实施优化乡镇(街道)公务员队伍结构的招考办法。对脱贫攻坚任务比较重的乡镇(街道)按照有关规定,经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招录公务员可采取放宽职位专业限制、单独划定笔试分数线、降低学历要求和开考比例等办法,适当降低进入门槛。

    同时,基层工作人员的待遇和福利也落实了。今后,将建立乡镇工作人员工资性收入正常增长机制,全面落实乡镇工作补贴、年终一次性奖金等津贴补贴政策,确保乡镇工作人员收入高于县直机关同职级人员水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崔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