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圣旨石牌记录家族往事
两广总督等各级官员奏请,由清廷恩准后为儒林村冯氏所立的节孝坊残碑。
圣旨石牌正面
圣旨石牌背面
文\\海南日报记者尤梦瑜
编者按
海口市永兴镇儒林村曾经有一座清代咸丰年间的“节孝”牌坊,是由当时的两广总督徐广缙,广东巡抚叶名琛,广东布政使柏贵,雷琼兵备道道台江国霖,琼州知府、状元林鸿年和琼山知县等各级官员联名上奏,得到朝廷恩准后为村里的冯氏所立的。
遗憾的是,牌坊已被毁坏,石匾额也已断裂为三段。
目前,原本安置于牌坊顶部的一块圣旨石牌,正陈列在海口经济学院海南民俗博物馆中,供人们参观。
查阅家谱和方志记载可知,原来坊主获此殊荣,不仅因为她所在的家族是个书香门第和官宦世家,还由于官方对旌表有德行人物的重视。
2010年下半年,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儒林村老人吴清玉给海口经济学院海南民俗博物馆馆长高永南打了一通电话,告知他在村里一堵倒塌的老宅墙体里发现了一块“带字的砖头”。
老人家只言片语的描述让多年来致力于海南古村落历史文化研究的高永南立刻兴奋了起来,他动身赶往儒林村,见到了这块“带字的砖头”,而这块“砖头”也的确没有让高永南失望。
立于石牌坊之上旌表冯氏“节孝”
眼前的圣旨牌是一块“素面朝天”的火山石砖,其正面镌刻着楷体“旨”字,背面刻有楷体“恩”字。
“这个‘旨’,顾名思义就是圣旨;而背后的‘恩’字就是代表接到圣旨的人对皇恩的感谢。”高永南介绍。
提到圣旨牌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发现地,儒林村和在此繁衍生息的大户——吴氏家族。坐落于永茂岭北侧山麓台地的千年古村儒林村在清代时文脉兴盛,人才辈出。据了解,儒林吴氏支系老谱已无处可寻,于去年过世的吴清玉老人曾为高永南展示过一本1992年重修的《三在堂吴氏合族支谱》和吴氏宗祠同治石碑,上面记载到:吴氏渡琼始祖唐代户部尚书贤秀公三十代孙尽忠肇基儒林,儒林吴氏七代孙志大、黄氏生养三男杰琮、崇琮、敬琮,次房崇琮夫妇膝下世勋、世焕,世焕早逝,留下出生未满半岁的孤子吴有训。
父亲去世时才5个月大的吴有训正是被其母亲冯氏抚养成人。吴世焕过世后,其妻冯氏也只有25岁,她在夫家守节妇道,替夫尽孝,抚养幼子。冯氏的所作所为受到村里邻里赞赏,当地官员层层上报,为她立了一座石牌坊。
民国《琼山县志·节孝坊》载:“节孝坊,一在遵都,为吴世焕妻冯氏立。”《旌节》部分载:“冯氏,例贡吴世焕妻,年二十五夫亡,矢志靡他,抚五月孤子成立,教诲有方,人称女中君子。咸丰元年(1851年)旌。”
“建一个牌坊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要一级级地上报,最终,皇帝颁布圣旨,恩准为冯氏立一座节孝坊。”高永南介绍。
皇帝的圣旨一般是书写在绢布或纸面上,不易保存,许多人家为了彰显家族荣光,保留好圣旨,会选择用碑刻的方式,将圣旨镌刻出来。而为了让外人一眼可知一座牌坊是奉旨修建的,人们除了会在牌坊旁立圣旨碑刻外,还会以圣旨牌作为一种符号化的标识,将其立在牌坊最顶端。
历经磨难 相关文物散落村中
仔细观察这块圣旨牌,不难发现这上面有着些许去除后的水泥砂浆的痕迹。
原来,在上世纪60年代,石牌坊被当时的驻村工作组推倒,牌坊上的石匾还有圣旨牌等均散落四处,村民们将已经断成三截的石匾抬至路边,小心垫搁拼接,安放至今。而圣旨牌则被当地的村民当作砖头用来盖房,也因此留下了水泥的痕迹。直至房屋倒塌后,圣旨牌才被吴清玉发现。
除了有史料记载,因石牌坊在儒林村一直伫立至上世纪60年代,所以,当圣旨牌重见天日时,人们也可以颇为肯定地推断,这正是出自节孝坊的圣旨牌。
现如今,藤蔓蓬草间,倒塌的牌坊主体依旧可见,横七竖八间暴露出若干牌坊柱、枋、础等构件。据测量,立柱主体长268厘米、四方各宽29厘米;4个柱础各高68厘米、宽约42.5厘米,打制大气、讲究。
断成三截的坊楣石匾,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见。其中间题有“节孝”两个大字;上款署:“两广总督部堂徐、广东巡抚部院叶、广东布政使司柏、雷琼兵备道江、琼州府知府林、琼山县知县张、琼山学教谕林、琼山学训导莫”;下款“奏为旌表节妇冯氏,乃县丞吴崇琮二媳、儒士冯应殿三女、贡生吴世焕之妻、儒士吴有训之母。咸丰二年岁次壬子仲冬月吉旦”。
据查,当时上奏为冯氏立牌坊的官员分别是:两广总督徐广缙,广东巡抚叶名琛,广东布政使柏贵,雷琼兵备道道台江国霖,琼州知府、状元林鸿年和琼山知县张霈等人,都是一方诸侯或一府一县显要。
“从下款中我们可知,不仅吴家出读书人,冯氏的父亲也是读书人。”高永南说,冯氏的公公吴崇琮还是一位县丞。
这块出自儒林村的圣旨牌上下有供拼装的榫头,与上述石匾上部正中凹槽结合,其上应另有石坊凹槽相接固定。
从牌坊遗址向南走几十米,荒草掩映中,还立着牌坊主人冯氏的墓碑,墓碑上镌刻的字后来被人重新描红,中间大字书写“清旌表节孝吴母冯孺人墓”。墓的四周用规整火山石块砌筑长方形梯台。墓碑及石质香炉、烛台等祭器完好。
时光流逝,虽然这些象征着家族历史与荣光的石碑、石牌坊均已在历史变迁中破败,但一文一字以及连同今日村中仍保留的吴氏祠堂等,仍能让今人感受到古人的传颂德行与千年古村的人文气息。
盼古村遗迹早日修复
“2010年,待我们确认这块圣旨牌的出处后,我请吴清玉老人一定要看管好它,特别是看到了破败的牌坊之后,我相信未来有一天这些遗迹能够被修复,到时候,这块圣旨牌就可以物归原处,展示它原本的价值与意义。”高永南说,然而,2013年,当高永南再次前往吴清玉家中拜访时,他看到圣旨牌被放置在室外水沟边,得知碍于村里风俗,圣旨牌不能被放在家中保存。担心圣旨牌流失的他向吴清玉老人打了一张借条,将圣旨牌带回了海口经济学院海南民俗博物馆中,以相对专业的条件加以保护。
“待到牌坊重修时,我定将它完璧归赵。”年过花甲的高永南声音洪亮地说道。
“其实在海南的这些古村落中,有不少的古迹等着去修复,这块圣旨牌到今天都还没有丢,这很难得,所以一定要保护好它,不可让其再流失。”高永南说。
“这座由朝廷颁旨建造的牌坊规格很高,朝廷也会拨银两来支持这种牌坊的建造,这在方志中都是有记载的。圣旨牌以及相关的遗迹对研究海南古代村落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海南省博物馆考古专家李钊表示,牌坊是中国传统礼制的代表性建筑,明清两代海南文教兴盛,在海口、琼山等地区建立了各式各样的牌坊,粗略估算,单琼山地区就有上百座。
记者也了解到,时至今日,这些古代建筑随着城市、村镇建设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专家与广大历史文物爱好者们也呼吁各级政府加以关注这些能够体现当地人文特点的历史遗迹。
本版图片均由高永南拍摄
暫無評論,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