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次滩村村民返乡共建乡村

  來源 東方網    邓钰    發表時間:01/07/2018     瀏覽 42 次

    

 

    参加自然学堂的孩子在学割稻。

 

    文\\海南日报记者邓钰

    当春天来临时,在稻田里种下一粒种子,用汗水浇灌出大自然的花朵;走入森林里,穿梭在花草树木中当一回“福尔摩斯”,探访藏匿自然的种种生灵;在村庄学堂中,蓬头稚子手不释卷,琅琅书声点亮乡村的文化脉搏……

    这些早已渐行渐远的乡村记忆,如今在定安县新竹镇次滩村蓦然重现。这个具有三百余年历史的古老村落,曾在岁月洗刷之下,从人烟鼎盛的繁华之地逐渐成为破落萧条的留守乡村。而近年来,在勤恳奋斗的归乡客手中,这片热土从衰败中涅槃重生,成为一片惹人眷恋的自然乐园。

    

 

    变身“自然学堂”的次滩村。海南日报记者陈元才 特约记者司玉 摄

 

    怀念:旧时田园梦难寻

    在次滩村,没有钢筋水泥的束缚,无数植株在这里自由生长。清晨,当晶莹的露珠在叶尖凝结,村民们扛起农具结伴而行,在田地里用汗水与耕耘唤醒新的一天。傍晚,当最后一缕阳光落下,村民们和歌而归,用欢声和笑语为一天的疲倦画上句号。

    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村民崇尚简单朴素的农耕生活,有烟有火,却不世俗。在胡绍洲幼时记忆中,父辈在土地中挥洒汗水,孩童相互串门亲如一家,老人们总爱在村中老树下,用慈祥语调讲述一个个悠远的乡村传说。他说:“我喜欢这种感觉。在村庄,土地凝结的不止是生产劳作的关系,还有村民邻里间的乡情眷恋,这是城市中难有的亲密情谊。”

    然而,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乡村变成衰败的代名词,滞后的产业和落后的经济,让人们看不到更多的发展希望。从20世纪末起,包括胡绍洲在内的许多村民,逐渐随着长辈来到城里求学,在城市中辗转工作。

    在“逃离”村庄后,每一次回到村庄看到的变化,都让胡绍洲深感吃惊: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村民离开这片祖先流传下来的古老土地,放弃旧有的生活方式,走向城市,只剩一些留守的孩子与老人。旖旎的田园风光之下,许多旧屋被逐渐地抛荒、遗忘,这似乎是一条不可逆转的道路。

    “难以置信,2013年,我回乡时看到村中常住人口仅剩百余名老人、孩子,处处荒草丛生、残垣断壁。”胡绍洲说,最令人痛心的是,曾经纯粹亲近的乡邻关系,因地缘隔阂而逐渐淡薄。“村中老人还算熟识,年轻一辈却‘相见不相识’,村民们的孩子都不认识彼此,见面互不搭理。”

    旧日乡愁难觅,田园梦想不再,让胡绍洲在内的不少村民有了危机感:“再任由乡村荒废下去,我们的家园将在岁月中变成一片荒地;我们的子孙也将分散,乡情村缘不再。”

    

 

    胡诗泽(左二)与自然学堂的志愿教师在一起。

 

    革新:村民共建觅乡愁

    “大家该团结起来,为村庄做些事了。”2013年,时年45岁的胡绍洲决定,利用自己创业多年积攒的资源和人脉,号召村民回到次滩村共建文明生态村。这想法和当时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胡诗泽不谋而合。当年,村里成立起“村民建设领导小组”,由胡绍洲担任组长,胡诗泽担任副组长,从引进资金、制定规章、组织共建等多方面着手,对次滩村开启了从内而外的改造。

    “看,以前村中都是泥路,猪圈、牛棚在各地分散,不仅臭气熏天,而且各种公共设施不完善,排水、道路都很差,一到下雨天就开始积水,特别不方便。”指着村庄旧貌的照片,胡绍洲感慨,现在村子公共设施基本完善,排水、道路都做得比较到位,村民们住得也舒服了很多。“成果虽好,但过程并不轻松。”

    “村庄建设的第一步,组织志愿者拆除散布在村中的猪圈、牛棚,为道路规划让出空间。”胡绍洲说,当时部分村民并不理解拆猪棚的意义,百般辱骂、阻挠,甚至躺在猪圈里和志愿者争执。为了作出表率,他“大义灭亲”,先从自家亲戚的猪圈开始拆起。在不打招呼的情况下,拆除了自家叔叔百余平方米的猪圈。他说:“因为这事,叔叔大半个月没拿正眼看我,也不肯跟我说上一句话。但也正因为这样,村民们才真正认识到我们重建村庄的决心。”

    经过一年多的文明生态村建设,次滩村拆除大小破旧房屋和猪舍牛棚83间,做了路面硬化,安装了路灯,建了次滩公园,打造了明星生态林、绿化村道和环村路,开辟了排球场和文化戏台。2014年,定安县还拨款40万元给次滩村建文化室。

    “村庄不再破败,村民自然愿意建设。”胡绍洲介绍,在建设过程中,村庄建立“我爱次滩村”微信群,定期开展微信会议,让村民畅所欲言,说出各自的建议。

    邻里乡情也在村庄建设中逐渐加温。2014年1月31日,在村民建设领导小组的组织下,首届“乡村新风尚”交流联欢活动在次滩村举行,村民们争相回乡庆贺。活动不仅邀请了歌手顾莉雅和导演李炎与村民同乐,还让村民在台上说起在外拼搏的点滴故事,将村民们的心聚拢在一起。

    长期在外工作的村民胡照广感慨地说:“村里的景象,已和从前大不相同,道路、戏台……一切都是新的。村民相聚话家常的情景,让人仿佛回到童年的时光。”

    眷恋:自然学堂引客来

    次滩村的成功改造,让越来越多人的目光聚集于这座涅槃重生的小乡村。在胡绍洲看来,不该只把目光聚在改造的村庄风貌上,“它们只是一个载体,通过它们,让社会各界注意到了这个小乡村,也让离开的村民回到村中,才是最大的欣慰。”

    为了攻克“乡村空心化”问题,次滩村开始了产业探索。村民建设领导小组认为:“我们希望能找到一种产业模式,既能留住村庄的生态,又能让村民持续发展,保持村庄的生命力。”

    怎么样才能焕发活力?他们把寻找的脚步迈回生态之路。“我发现越来越多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并不明白米从何来,稻为何物,自然体验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片空白。”2016年,胡绍洲和胡诗泽等人成立了定安新竹次滩观光旅游专业合作社,制定了打造“自然学堂”的发展思路。

    胡诗泽解释,自然学堂利用乡村的自然环境作为户外教室,通过亲子游戏体验,将城市儿童带到田野中。“在自然学堂中,水的蒸发和凝结、植物的生长和衰败、土壤的发酵和耕作等等知识都从教科书搬到了活生生的大自然教室,给孩子们一个立体的自然教育体验。”

    去年开始,在胡诗泽的带领下,志愿者团队启动自然学堂亲子营,规划“都市菜园”项目,让城市的孩子和乡村的孩子一起,半天在田里劳作,在林中“寻宝”,半天在村庄祠堂中写书法、念古诗。

    “自然教育在这个时代很需要。”他说,对于游客来说,在自然教育中回归乡土,能让人们思考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村庄的关系;而对于村民而言,村庄在生态中振兴,能把中国最具根基的传统文化流传下来。

    2017年下半年,合作社得到政府支持,在“都市菜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立体养殖鱼塘”“花田民宿”等配套设施,预计能带动20多家农户,合作社社员以其自有的房屋、土地等入股,由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培训和品牌建设,积极帮助村民们升级经营理念,实现增收致富。

    在新竹镇委书记陈小燕看来,乡村的振兴必须经过设计,复制和模仿是不够的,也必须把当代村民的生活放进去,重构乡村的美与生活。“未来,我们将支持村民建设领导小组,整合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农耕体验、自然教育等乡村资源,将次滩村打造为可以吃、可以玩、可以学和可以回归的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