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老姜”的乡村科研路

  來源 東方網    陈明慧    發表時間:01/11/2018     瀏覽 11 次

    

 

    中国江苏网讯 1996年,42岁的丹阳市皇塘镇康家村村民姜建新第一次在南方吃到草菇,他突发奇想:能不能把草菇种到我的家乡?几年后,这奇想变成了现实,还让只有初中文化的姜建新成为名扬中外的“草菇大王”。

    种植草菇前,姜建新一直从事平菇种植,还小有成效,上世纪80年代就当上了万元户。突然改种草菇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草菇原长于南方,对气候土壤要求极高,想把它引种到丹阳,谈何容易?

    “买菌种,盖菇房,攒下来的十多万元全投了进去。”姜建新回忆道,本来兴致勃勃地想大干一场,不曾想草菇菌种对环境的敏感程度超出想象,几次因温度原因而导致菇种绝收,眼看就要血本无归。

    2010年,姜建新偶然得知我国食用菌领域唯一一位院士李玉教授正在北京开会。通过丹阳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姜建新当即北上求师。

    就是这一面,让姜建新开始真正踏上科研道路。

    其实,姜建新在北京用蹩脚的普通话向李玉介绍其草菇事业的愿景和当下遭遇的境况时,李玉当时犹豫未定。执着的姜建新一次次邀请李玉到丹阳、到工厂实地看看。“我是用农民的朴实和真诚打动了院士!”姜建新说。终于,李玉来到丹阳,走进姜建新带着一帮农民兄弟创办起来的江苏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他应该没想到一个农民能有这么强的钻研意识。第一次走进工厂,认真考察了一整天。” 姜建新回忆说,详细考察后,李玉教授当场敲定在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筑巢引凤来,公司继续引进中国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等院校专家,逐渐组建起一支拥有国内顶尖水平的团队。

    高端的人才团队,成为企业坚强的后盾,草菇种植难题很快破解。尝到人才强企甜头的姜建新,开始打造“阶梯式”人才队伍,并建立起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食用菌菌种中心等5个科技服务平台。近几年,团队共获得5项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2项授权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主持制定9项省级地方标准。

    团队顺利破解跨地域种植难题后,姜建新又突发奇想,能不能把季节性生长的草菇改良为全年种植?这对很多南方草菇种植户来说,都是天方夜谭!

    一遍遍校对设备、更换数据、观察长势,姜建新几乎泡在菇房里。历时3年,姜建新终于自主研发出“优质草菇周年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成功实现草菇周年种植。凭此项目,姜建新荣获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为当年受表彰的唯一一位农民,也是我省首位获此奖的农民。该项目共获得9个专利成果。

    走进江苏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排排工业化厂房之间钢管相连。“这是公司自主研发的设备,能够精准把控种植过程中的湿度温度等条件。”姜建新介绍说,这套设备是世界上第一条草菇工厂化生产线,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空白。目前,公司已建成全国最大的草菇生产基地,日产草菇10余吨,销售份额占比江浙沪皖等地草菇市场的20%。

    草菇种植大获成功,姜建新又瞄准被国外公司垄断的金针菇技术市场。经过多年努力,公司建成5条金针菇智能化生产线,150多间智能控制冷库式金针菇生产车间,自主研发一系列培育创新技术,引得不少外国的种植户纷纷来取经。

    “与菇对话,其乐无穷。”老姜笑谈,公司科研团队已经制定好三年计划,准备进一步细化研究草菇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和适应的环境,提高产量。

    今年1月,姜建新从省里捧回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证书。多年来,姜建新通过产业引领、技术帮扶、资金支持等带领乡邻共同致富。皇塘镇康家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草菇专业村,全村六成村民跟着姜建新种草菇致了富。

    “‘三带’名人、客座教授、中国菌种协会副会长、草菇大王……该怎么称呼您?”记者问。

    姜建新笑答:“还是叫我‘农民老姜’吧!” 记者 陈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