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军等央视主持人齐聚《创新中国》首映式 黑科技激活脑洞
中新网1月19日电 由中央电视台、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联合摄制,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纪录片《创新中国》首映式暨“创新引领中国”媒体行动发布会昨日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举行。央视新闻联播中大家所熟知的“国脸”们纷纷前来捧场,首映式的嘉宾阵容可谓空前强大,是怎样的一部纪录片能吸引“国脸”们齐聚一堂?
李瑞英、朱军等央视主持人在现场展开讨论
央视主持人亮相首映式现场见证人工智能和艺术创作的奇迹
据悉,《创新中国》是世界首部利用人工智能模拟人声完成配音的大型纪录片,节目中的所有解说是由模拟已故配音演员李易老师的人工智能语音完成。李易老师是《再说长江》《美丽中国》《人类星球》等家喻户晓的纪录片配音演员,复原其声有重大意义,且这一举动也非常契合这次《创新中国》中“创新”的主题。让这个想法变为现实的正是科大讯飞团队的语音模拟技术,科大讯飞一直提倡“做有温度的AI”,现在技术已经完全满足了商用的基本信息创达,如手机导航的语音合成,未来这一技术也将在亲人的陪伴等方面做出贡献。
在首映式现场,人工智能工程师和节目创作团队提前将这项技术进行了展示,央视著名播音员李瑞英,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主持人朱军等“国脸”也正是为了首映式这一特殊环节齐聚现场。在首映式现场播放了一小段节目中的人工智能合成的配音,让李瑞英、朱军沙桐等人听惊讶不已,称这大概已经还原了98%的李易原声,对于熟悉李易的他们也很难分清到底那个是真声哪个是人工智能配音,并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度还原性赞不绝口。李瑞英在首映式现场表示,除了音色音质和节奏感情这些声音上的特质外,感受力也是播音员的一大特质,这段人工智能模拟声明显体现出了李易鲜明的个人特点,入耳入脑入心都非常精彩,并称赞我国科技创新速度及潜力都不容小觑,此次运用的语音识别技术可以将更多的好声音保留在荧幕上。沙桐、朱军和邹悦还在现场围绕“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抢了播音员的饭碗”一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家纷纷表示通过人工智能这种高科技的方式将声音留存在生活当中的做法让人“又惊讶又踏实”,朱军说:“可能过一百年二百年一听说朱军的声音还在,其实是挺踏实的一件事,这就是高科技的魅力。”人类为了生活为了工作也在努力的创新,我们要永远要走在智能之前。
央视四位著名主持人在现场展开讨论
创新不只是“精神” 四大黑科技“干货”抢先看
据悉,《创新中国》是一部讲述中国最新科技成就和创新精神的纪录片,它关注最前沿的科学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热点,聚焦信息技术、新型能源、中国制造、生命科学、航空航天与海洋探索等前沿领域,用鲜活的故事记录当下中国伟大的创新实践。
除了首映式上让人眼前一亮的人工智能合成配音技术,《创新中国》还会展示更多令人脑洞大开的“黑科技”。
鸡粪发电
这一技术每年可产生1.3亿度电,在过去两年将80多万吨令人头疼的鸡粪转化为可用能源。
蚊子胚胎注射技术
通过给蚊子“打疫苗”让病毒无法进入蚊子体内,并通过已打疫苗和未打疫苗的蚊子进行交配从而减少蚊子整体的数量。
干细胞技术
多功能诱导干细胞,让它们成长为一个特定的器官,在细胞层面实现“返老还童”也许不再是传说。
脊髓的修复
通过一种特殊的生物材料,链接断裂部位,有望复活脊髓神经,因脊髓受损而瘫痪的人将可以重新站立行走。
计算机革命
利用神奇的量子世界的规律,制造新型计算机,如果成功,几十万年的运算时间将缩短为几秒钟。
飞一样的列车
把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装进真空管道里运行,这项技术也许能把高铁运行的时速提升到每小时1000公里。
“搭积木”建房
只要几把电钻和电焊,一千多平米的三层楼房就能在一个月内拔地而起。这种新型装配式建筑的所有构件都在工厂里提前生产,在工地上进行组接。
人工智能和语音识别技术还能给我们带来多少惊喜?何种能源能成为未来大面积使用的全新能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可否靠科技创新来解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将获得什么样的美好生活?更多关于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秘密、未来科技发展走势的,请关注1月22日晚20:00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及21:20深圳卫视《创新中国》。
暫無評論,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