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成清流综艺新代表 选人不看名气

  來源 東方網    宗雯    發表時間:03/27/2018     瀏覽 41 次

    听,古诗词在歌唱

    《经典咏流传》成“清流综艺”新代表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的一首小诗《苔》,如今成了人们琅琅上口的歌曲。继《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之后,今年初央视再度奉献一档文化栏目《经典咏流传》成为“清流综艺”的新代表,自大年初一首播以来,该节目先后创下了同类节目收视新高,在豆瓣网站评分高达9.4分,也令袁枚的《苔》等诗词风靡开去。日前节目总导演田梅接受媒体采访,解读节目背后的故事。

    选诗:不能生僻,就在身边

    《经典咏流传》所选每首诗词,都有强烈的现实观照:《墨梅》里“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中国风骨,《明日歌》里的惜时如金,《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历史激情,《梁祝》和《长沙铜官窑瓷器题诗》相互辉映的爱情颂歌……无论曲风,也无论题材,不变的情怀链接了经典与时代。

    对此田梅表示《经典咏流传》希望用古诗词和音乐结合,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小学生的教材就是我们选择的范围,希望选择的诗词就在我们的身边,不要过于生僻。但我们也会针对不同的歌手、不同的人物故事去找适合的诗词。”田梅透露,最初节目的定位是音乐节目,后来才改成诗词文化类音乐节目,“每一个节目时长约14分钟,其中4分钟的演唱,10分钟的解读。其实音乐本身也是载体,传唱人的故事也是一个很好的诠释过程”。导演王宁则说节目还有第二季:“中华诗词是一个大宝库,还有非常多的优秀作品能改编成流行音乐,让现代人喜欢、传唱。”

    选歌:不是沿用更要创造

    在人们的常规印象里,古诗词要搭配古风古韵,但在《经典咏流传》,古诗词有了“新搭档”:机器人、饶舌、吉他、钢琴。谭维维演唱的《墨梅》不仅融入流行唱法,也融入了琵琶、古筝还有戏歌等;王俊凯演绎的《明日歌》由百余位机器人伴舞;曹轩宾用陕西方言唱出“渭城朝雨浥轻尘”……田梅说节目组一开始就确定不用纯古风特点的乐曲,“节目注重时代性和时尚性,时代性是几千年的古诗词,时尚性就是当下的音乐。我们是在为传统古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不是沿用,更要创造,才更能让年轻人接受传统文化。”

    选人:不看名气,强调传承

    节目中每首歌都有专属的经典传唱人登台演绎,既有演艺圈资深前辈,也有当红人气偶像。田梅说:“邀请传唱人不是看谁的腕儿大,而是想请到适合这个舞台的人,在他的身上挖掘出与古诗词的故事,做出‘诗、歌、人’三者之间的故事。”

    近日播出的节目里,74岁的中国台湾传奇音乐人陈彼得带来《青玉案·元夕》,很多年轻人对“陈彼得”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一定听过他创作的歌曲:《一剪梅》《阿里巴巴》《迟到》《无言的结局》……这位集作词、作曲、演唱于一身的音乐奇才之所以会选择辛弃疾的这首经典之作,就因为这首诗词与他的创作过程和心境十分相符,“‘众里寻他千百度’找不到的时候,发现‘灯火阑珊处’就是古诗词”。田梅说:“老人家曾经做了多年流行音乐,却突然停下来,然后创作了一百多首古诗词。他说,明知道这些古诗词歌曲无法发行,但是一定要做,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一定要传承下去。”

    节目中有不少作品由普通人演唱,比如首期节目里的乡村支教老师梁俊,他带领大山里的孩子们演唱《苔》感动了无数人。田梅说,节目组起初在找素人和诗词相结合的故事时也颇费周折,但既有音乐性又有故事性的素人太难找了。“梁俊老师是个惊喜”。这首歌由支教老师梁俊作曲,他曾于2013年到乌蒙山支教,没有教书经历的他尝试“拿着古诗弹着琴乱哼哼”,教孩子们唱古诗词,没想到孩子们都很喜欢。田梅透露,之后的节目里还会有普通人登台传唱:“他们才是这个舞台最棒的人选,他们的故事最有情怀。” 宗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