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卫视《同一堂课》将在本周日迎来第三期节目,继上期徐帆、冯仑回归人文以情动人,这一期文化学者于丹则闯进“桃源深处”,台湾省池上乡福原小学。第一次来到四年级忠班的她,以独特的思维方式诠释陶渊明代表作《归园田居》,与学生72小时的短暂相处,剖析了陶渊明恬淡质朴的躬耕生活。那么,弃官归隐、志趣高洁的陶渊明,于丹又有哪些另类解读呢?
北师大教师于丹穿行在犹如金色海洋的稻米地旁,她正骑着单车一步步靠近美丽的池上乡福原小学。她没有急于登上讲台,而是在一旁听班主任陈丽惠老师讲课,默默地学习上课方式并记下每个学生的名字。她在采访中表示“我其实蛮崩溃的,他们与大陆小学生是不同的,课本上没有诗”,对从未接触过诗歌的小学生来说,诗歌无疑是陌生而有理解难度的。但出乎意料的是,她只带了学生读开头两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学生们就没有丝毫磕绊读了下来。随后,她又提出了一个新颖而独特的问题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人们都知道这首诗作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于丹却反其道而行,新颖地提出问题,“我们来分析分析陶渊明会不会种田”,正当大家都在沉思之时,名叫丰匀的学生率先回答了问题“他说草盛豆苗稀,草很旺盛,豆苗却很少,他不会种田”。这个回答赢得了于丹的夸奖“你好棒啊”,这时又有同学补充道“他考试都是第一名”、“每次考试都很好”,随后于丹惊叹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学霸吧”,而“学霸”却微微皱眉“深藏功与名”,这段生动有趣的问答互动使课堂愈发积极踊跃。
不同于外在灌输式教学,于丹在留心到学生多数生活在“稻米环绕的地方”,她选用同样描写农耕生活的《归园田居》,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诗句,做到真正地读诗懂诗。因诗句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会从自身生活入手,马上理解颔联“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深层含义,即作者很努力却也没有种好田。同时,于丹又顺水推舟地引导学生明确诗歌主题,“即使种不好田,陶渊明却也享受这种生活,因为这是陶的心愿”,并告诉学生,“不要放弃理想,每个人都要记住自己的心愿”。逆向的思维方式,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有趣、亲切,使学生对接下来两天的课程倍感期待。
《同一堂课》,致力于探索教育方式的多样,以其独有的先锋精神给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每周日晚21:10,一起走进《同一堂课》,听课聊“种地”。
暫無評論,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