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首日票房破3亿

  來源 東方網        發表時間:07/05/2018     瀏覽 44 次

    自6月30日开始的这一周里,相信大家的朋友圈被“感人”“泪点爆发”“笑中带泪”“良心之作”这些词刷屏,直指今日公映的电影《我不是药神》。

    

 

    《我不是药神》由青年导演文牧野执导,电影讲述了神油店老板程勇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商贩,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独家代理商的故事,在欢乐幽默基调中加入深刻现实意义。这是宁浩和徐峥五度联手合作,十二年后再度进驻暑期档的重磅作品。

    电影从上周六开启了全国超前点映,根据票务公司统计,仅7月1日当天14时至17时这三个小时内,观影人次就高达95万,场均人次44人,上座率达36%,均为同时段第一。周末两天累计预售票房近5300万,截至7月4日凌晨,仅点映票房就已经破亿,上映首日票房破3亿,成绩斐然。

    凭着出色演技再次获得观众认可的徐峥日前在专访时表示,其实自己愿做个回归初心的“电影匠人”……

    一、前期筹备:导、演、监各有分工

    

 

    相信看到宁浩和徐峥这样组合的观众都会不禁感叹,喜剧电影的黄金搭档又回来了。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两人做了监制。谈到分工时,徐峥说:“宁浩发现一个年轻导演,叫文牧野。我在一个电影节上曾经看到过他的一部短片,现实主义功力很强,我们一块帮助他,我来演,老宁说负责在剧本方面推进,剧作结构的调整,把真实的事件融合到艺术创作里面。我读剧本参与拍摄,在拍摄的后期在宣传和发行的时候贡献一些自己的点子。我们俩这样分工做这部戏。”

    

 

    说到导演文牧野,徐峥又打开了话匣子:“文牧野是非常非常有正能量的一位导演,他内在里面有一种非常好的这种精神气质,想要做出中国最好的电影来,这种好电影的标准是站在一个世界电影的标准上。我们是不是自己导真的不重要,应该让更多的,带有发展和潜在这种动能的年轻导演站在我们前面因为他们会比我们更加有激情更加有力量。”

    二、饰演“程勇”:我们太需要一个平民英雄

    徐峥在电影中饰演的“程勇”其实有多次转变,一开始,程勇只是为了赚钱,不让自己的老爸因为肿瘤而去世,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被前妻带走。

    徐峥曾经表示,当时他有喜剧演员固有的思想,就算是演出了丑恶嘴脸,也要把这个角色保护好,不要让大家对程勇这个角色感到厌恶。但最后宁浩让徐峥抛开这种想法,放开程勇真正的内心,让角色得到释放。

    其实“程勇”的电影原型本身也是一个慢性白血病的患者,在购药的过程中救了很多人,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样一个非病人的设定,更容易让人跟随主角的视觉去理解这部电影的真正意义。对于在电影中把这个人物塑造成为一个市井的小人物,徐峥表示,大家看到这个人物一上来,身上有很多缺点,在整个过程当中他完成了自救和在拯救他人的过程当中完成了自救,救他人的过程。

    

 

    徐峥说:“我们观众太需要看到中国的英雄,而不是在其他外国的电影里面,我们需要有一个平民的一个形象,这个形象可以不是完美的,但是它在事件的过程当中,投射出来人物的弧光。拿特别东方的词来讲是一种慈悲心,这个慈悲心是特别有力量的一个东西。相信我们中国的电影人可以做出好的电影,我们让同行和其他的电影人相信,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电影。”

    三、《药神》要呈现关怀、温暖和人性

    其实不难发现,《我不是药神》整部电影最讨巧的就是题材,换而言之,这样的题材只要导演肯认真拍,就很难拍砸。法与理、法和情感之间边界的问题,似乎永远难以权衡,但法高于情,这也是维持社会安定的必要手段。

    徐峥觉得,站在法、情、理各个角度,任何事都有它的两面性。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现实,并不是说某一个单项的纬度,定出某一种标准,在每一个立场的背面都有它的难言之隐,都有它的难处

    

 

    他认为,其实很难得碰到这么现实主义的题材,在一个现实主义的语境里面,我们故事主题呈现的是一种关怀,是一种温暖,是一种人性的这种力量,以及到最后呈现出来一种希望。这是他从影以来从未碰到过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光是说塑造这个人物,里面还有国家和时代,每一个时间节点我们国家政策的调整,都是真实发生的。”

    电影末尾的字幕显示程勇案之后,国家推动了一系列医疗改革政策。2018年,中国对进口抗癌药实施零关税政策,同时有19个省市相继将瑞士“格列宁”纳入医保名单中。

    在徐峥看来,《我不是药神》是一部以小托大的作品。这体现在整个事件的走向,是否传递出一种善意,一种慈悲心;是否可以给别人一种温暖和关怀的力量;是否可以看到时代和国家的发展。“我们国家做了太多事情,我觉得没有办法无视,所以它需要有一个具体的故事,把它发酵起来。 ”

    

 

    近年来,打着“现实主义”幌子,讲述与实际生活有偏差和距离的“悬浮作品”频现,在创作和演绎《我不是药神》的过程中,徐峥也会尽量规避这种问题出现。无论从创作还是拍摄角度看,“代入感”都尤为重要。“其实从情感层面有那种代入感也是可以的,代入感越强的电影,越容易取得好成绩,容易取得观众的共鸣。”

    四、为演员正名:我们是在模仿生活而已为演

    

 

    最近的演艺圈一直不太平。一些风波过后,徐峥也阐述了自己对于“什么是真正的演员”的观点。

    他认为,真正演员的身份其实永远是躲在角色后面的,是回归到初心,不带有任何其他功利目的的。

    在《我不是药神》剧组里,“王传君为了减肥,每天跳(绳)四千个,后来跳八千个,后来两天都没有睡觉,谭卓为了跳广场舞脚上都是伤,这是敬业的一种态度,这种精神早应该普及。所有的演员有一种创作的一种热情,其实都应该是这样子来工作的。”

    徐峥还说到:“我们行业有些不好的风气带给别人不好的印象,比如演有很多助理就会觉得你很大牌,比如迟到是你的一种财富,但是在我们这里不是这样子的,我们的演员为了接近角色和病人坐在一块,我们大家画上妆以后我们最好让别人辨认不出来我们是演员,我们是在模仿生活而已。群众演员不见得比我们渺小,他们很了不起,他们反反复复在那里演,大家是一样的。”

    

 

    和很多演员一样,闲下来的时候徐峥会选择阅读为自己“充电”。他会将阅读作品中的故事,结合生活中的经历一起拿来借鉴:“大家都有阅读和体验的机会,问题是你能不能在创作的时候,把东西做一个翻译,产生联想和代入。当你去构思一个电影的时候,可以做一些类比,想起一些原型。创作越多,越能训练这种能力。”

    被问到“选择做个电影匠人,是您的心声吗?”徐峥表示,做自己擅长的,喜欢的事,是回到初心的做法

    五、做监制:沾了年轻导演的光,蹭了热度

    《我不是药神》火了,带火了徐峥,也带火了“山争哥”这个称号。

    但其实说到火,徐峥本人其实并没有刻意做什么,因为不难发现,这几年徐峥的工作重心变了,把更多的精力从台前转到了幕后,今年就已有三部他监制的电影上映。对此,他的回答很谦虚:“我其实很感恩,大众给了我很多光环。从一个创作者角度讲,其实我只是在做一些自己日常做的事情,做监制的这三部片子赶巧在一起上映了。年轻导演非常有才,我跟他们在一起是蹭热度和沾光了。我觉得做一部分幕后的工作,其实是可以给他们一点服务,帮助年轻导演,更多的获得一些话语权。”

    

 

    演员、导演、监制、制片人……这些头衔徐峥都尝试过了,他觉得这些之中没有最喜欢或最胜任的角色,在他看只有主动和被动之分。

    “演员的工作有时候真的很被动,你有一种自己想演的角色,有的时候不一定找你。我做导演,或者做制片都是为了让自己更加主动,等于跑到项目的源头找到那个主动权,最终还是为我做演员来服务,可以有更多的戏可演;如果碰到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年轻人,我觉得我也很享受在他的背后,帮他做一些幕后的推手工作,然后我也会很有成就感。”

    六、《药神》之后,将回归“囧”系列

    

 

    前半段有多喜剧,后半段就有多苍凉,这是看过《我不是药神》观众的普遍反应。这种压抑感是来自于生命的重量。这是真的人命,你能看到每一个人生命消逝的过程。

    影片后半段将死亡气息渲染的淋漓尽致,面容枯槁的白血病患者,脏乱差的城中村,阴暗绵延的空气。他们带着白色的口罩,和这座城市格格不入;他们苟且在一隅,等待着死亡。

    “比如说虽然大家看这个《我不是药神》哭了,但是我并不认为它是悲剧。”《我不是药神》是喜剧吗?它又带着现实主义的残酷。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喜剧,什么又是悲剧?对此徐峥表示,喜剧就是一种给别人带来希望,给别人带来正面情绪的一种选择。重要的是电影呈现出来的价值观,情感的力量是不是正向的。那方面让观众满足,就是偏喜剧的,另一方面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无常,那种就是悲剧,悲剧有悲剧的力量,给人带来一种叹息,给人带来一种震撼。

    徐峥认为,喜剧不能仅仅满足娱乐层面的感官的一种需求,那是浅层次的需求。“《我不是药神》前半部分想呈现出来幽默的感觉,观众需要,首先看节奏快的,看生动,看有趣的,看幽默的,看让他会心一笑的。灵魂性、社会性的功能,我觉得也是需要的。为什么说寓教于乐,把那个东西藏在喜剧里面,幽默的东西观众满足了,到了要传递观念的时候,大家自然就接住了。”

    而谈到未来的计划,徐峥自信满满:“一直在做剧本,也写完了,考虑到很多方面的原因,想再做一些观察,也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我不是药神》做完之后,会再做一个‘囧’。”

    本文根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