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在“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上亮相。主办方供图(圖片來源:網路)
由于兼具中国功夫、中国元素、中国制造三大特点,功夫动作电影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7月18日至22日,第四届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在山西大同举办。该电影周由成龙发起,包含开幕式、电影展映、电影论坛、闭幕式等一系列活动板块。期间举办了“成龙电影现象”研讨会,邀请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贾磊磊、清华大学教授尹鸿等数十位业内专家,围绕“功夫电影对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引领作用”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聚焦
他凭一身中国功夫打破中西文化隔阂
“龙”影40年的概念,源于1978年成龙凭借《蛇形刁手》《醉拳》两部电影家喻户晓。在这40年间,成龙除了给观众带来数不清的优秀作品外,成龙的中华文化品牌以及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地形成与发展。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表示,对中国人来说,人人心里都有一个功夫梦、武侠梦,这一点正体现了中国人在复杂传统文化当中的一种自我释放和想象。尹鸿说,是李小龙、成龙等华语电影人,把“中国功夫”这个词语普及到了世界各个国家。近年,在北美海外市场中上映的中国电影里,票房前10名中有8部是含有功夫动作元素的电影。
多位专家指出,成龙凭借一身中国功夫打破了中西文化之间的隔阂。“他凭借独特的表演风格找到了中西文化的平衡语境,对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表示。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贾磊磊同样认为,成龙电影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龙用动作、喜剧、娱乐的方式传达了社会的正能量,体现了国家的正价值。他所塑造的银幕形象和公众形象,共同构成了梦想成真的中国故事,这个故事的主题既包括努力奋斗、不断进取的核心内涵,还包括扶危济困,救助众生的人道精神。”
《中国银幕》总编陈航从动作喜剧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解读成龙电影取得世界影响力的原因:“喜剧相对于悲剧来说,其实是一种更容易打通不同民族文化的语言,成龙通过动作喜剧创造了一系列平民英雄形象,让西方观众通过功夫看到了中国普通人的精神面貌和情感方式。”
隐忧
需要反思当下的演员培养机制
近些年,华语功夫片面临发展困境,包括成龙本人也难以幸免。关于如何延续功夫电影的生命力,专家也纷纷建言献策。
《中国电影报道》总编宋子文认为,功夫片之所以总是面临争议,其中一个原因是其文化地位不高,尽管功夫片多年来是电影市场的支柱,但从影评界到舆论界对其都是看低的。不过他认为,功夫电影对中国电影艺术繁荣和行业的发展、推动作用一直在产生。
尹鸿认为,功夫电影要深入思考如何与现代人的价值观和情感相匹配,如何寻求类型叙事的新突破,以及武侠动作和场景如何做到电影化。
成龙则提到当下的明星偶像机制对功夫片的拍摄所带来的困扰。成龙说,“现在大明星来现场摆个架子就完了,那些飞过来甩过去的镜头都不是自己演,他们有各种替身,什么手替、脚替、肩膀替,都是动作演员在幕后做的。”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梁明认为,应反思动作演员的培养机制,“是不是可以建立一个特殊的培养机制,专门针对年轻的武术演员进行培养,让中国的功夫电影延续下去。”
高科技在推动电影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功夫片同质化的问题,距离成龙电影中的个性化功夫渐行渐远。《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认为,中国功夫电影要想走向世界,还是要立足于中国文化,“功夫电影有强大基因优势,同时与中国的道家、儒家思想水乳交融,对世界观众都有天然的独特吸引力。”
暫無評論,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