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春再登《同一堂课》讲台 小学生完成文化共融

  來源 東方網    张大春    發表時間:07/29/2018     瀏覽 26 次

 

 

    张大春

    

 

    张大春台北孔庙讲课

 

    昨晚,浙江卫视播出《同一堂课》第十期节目,张大春携手两岸小学生合体上课,突破往期时空局限,深度体验台湾风土人情,唤醒了许多观众骨子里的传统文化情结与情感共鸣。本期节目中,张大春带领来自山东省济南市制锦市街小学的学生们深入中国台湾台北市静心小学,使两岸小学生在台北孔庙合体创作“七月诗”。节目播出后,在社会各界收获了不俗的反响,两岸观众青睐有加。

    

 

    张大春携两岸小学生共同创作诗歌

    首期指导学生惊艳作诗的张大春重磅回归,他率领来自山东省济南市制锦市街小学的学生深入中国台湾静心小学,与当地小学生共上“同一堂课”。课堂上,张大春讲述《诗经》篇章《七月》,并讲解台湾农作物普及果蔬种类,在台北孔庙指导学生创作诗歌。雕梁画栋的台北孔庙内,一场作诗大会正悄然拉开序幕。提到对春日的印象,一名学生想到麻雀唧唧叫,其他学生帮他改为鸟鸣。张大春沿着思路追问“鸟怎么鸣?”,一名台湾女学生称“嘤嘤嘤”的叫,师生协力写出一句“嘤其鸣矣”。这时,张大春又提问“你们知道嘤其鸣矣在诗经中的原意是什么吗”,学生们摇头不知,张大春才解释到“是呼唤朋友的意思,鸟也像你们一样,需要找朋友”。那么,找朋友自然要带礼物,学生们提议带“花籽”,张大春却听成“瓜子”,傻傻分不清楚,急得小学生们大声解释“花籽是一种能成长的美好的礼物”,才最终写出“惠我花籽”的诗句;学生们脑洞大开,汇聚想象力,在课堂上结交新朋友,张大春纵横才情帮助学生创作,孔庙的风如千百年前一样掠过,庙里的师生也如从前那般醉心于学习。

    节目播出后,各类社交媒体也刮起一阵“古诗词旋风”,深度探讨了创作古诗的难度,对张大春将两岸学生合体上课的行为赞不绝口,唤醒了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被张大春的才情吸引来的,但却被两岸小学生的真诚互动所打动”、“老师和孩子们都很可爱,节目的立意初心值得称赞!”、“原本不认识的学生因同一堂课而结下如同花籽般美丽的友谊,感动”。实际上,也并不是节目第一次以课堂的形式连接大陆与台湾,在贯彻“同文同宗,同根同脉”为主题的道路上,《同一堂课》多有尝试。

    

 

    张大春与学生合影

 

    《同一堂课》架起两岸情感桥梁

    之前播出的节目中,从山东省济南到中国台湾屏东县,从贵州省遵义到中国台湾鼻头角,从云南省坝美到中国台湾池上,每位老师都将自身优势融入教育方式中,试图在文化共通的底色上唤醒孩子们的“精神之根”,连通两岸情感。中华文化的精髓往往就在语文教育当中呈现与传承,山水、故乡、亲情,都是中国传统文学乐于表达的主题,《同一堂课》选用经典文本进行创意化解读,让中国台湾学生们感受到国学魅力,同时也对文本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和家国情怀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唤醒。

    而本期节目将两岸小学生汇聚,通过课堂教学形成两岸交流语态。以“原生态课堂”还原大陆与中国台湾的人情接纳,专注表达师生间的真情与两岸的文化关联,唤醒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情感脉络,使节目饱含浓烈的人文情感。两岸学生共上“同一堂课”,不但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而且深层次地激发家国情怀,使教育不止于课堂。也正如《同一堂课》的创作初衷,“通过这个节目是想告诉更多的人,我们的教育和语言都能更好。让大家感受到整个华夏、整个华人都是骨肉相连、血肉相连的”。

    《同一堂课》始终贯彻“同文同宗、同根同脉”的主题精神,充分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用生动的方式探索汉字之美、国学之美,时刻肩负起文化责任心,以其独有的节目形态给两岸关系注入一股新流。每周日晚21:10,浙江卫视博实乐《同一堂课》,准时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