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为什么灭不尽,辟不完

  來源 東方網        發表時間:07/30/2018     瀏覽 16 次

    谣言为什么灭不尽,辟不完

    

 

    近日发布的《2017年食品谣言治理报告》显示,微信已经成了食品谣言主要的传播地。

 

    “微波炉加热食物会产生致癌物”“樱桃核有毒,5颗毒倒成年人”“小龙虾生活在污水里,专吃生活垃圾”这些让人心惊的谣言时不时就会出现在朋友圈。那么为什么这些谣言会有市场,为什么人们愿意相信并积极传播呢?让我们剥茧抽丝,看看信谣传谣背后的心理吧。

    大脑偏好负面信息让人容易信谣

    谣言总是以负面吓人的方式出现,为什么人们更容易相信负面的信息呢?这是因为大脑的负面偏好,大脑对负面信息的关注更敏感、印象更深刻、情绪唤起也更多,比如“经常吃街边烤红薯会致癌,已证实有5人死亡”和“多吃红薯有助于延年益寿”,从本能反应来说,哪个更让你关心呢?自然是前者。神经学的研究表明,大脑对坏刺激的反应比对好刺激更强烈,而且留下的痕迹更深。

    北爱荷华大学心理学教授海伦·哈顿说:“这是具有进化意义的,如何躲开猛虎的知识要比发现一片野花地的新闻重要得多。” 对危险更警惕的人,比对危险反应迟钝的人生存概率更高,于是偏好负面信息,就成了进化优势,通过繁衍代代相传。所以,那些危及生命安全类的信息,很快就会聚集大批信众。

    懒得思考的人倾向于看什么信什么

    斯坦福大学商学教授柴普·希斯指出:“大脑的构造机能决定了我们更容易记住具体、感性的信息。”而谣言的内容通常具有细节生动、故事逼真、画面形象的特点,能快速俘获懒得思考的受众。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报道,一项针对3000多人的实验显示,一个人是否相信假新闻,取决于抵抗“思维捷径”的能力。思维捷径是指大脑的自动化思维,包括本能反应、常识、刻板印象等,这些自动化思维能帮助人类简化复杂信息、节约认知资源、快速应对环境,具有进化意义。

    但对于复杂情况,只用自动化思维是不够的,还需要用更高级的逻辑思维去对抗思维惰性。美国耶鲁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心理学试验,测试每名志愿者抵抗思维捷径的能力,结果显示,勤于反思、较少依赖思维捷径的人更擅长分辨真假新闻,不太愿意反思的人则倾向于看到什么都相信。所以我们看到信谣传谣者,多集中在不愿独立思考的人群。

    通过传谣的方式缓解恐慌和焦虑

    人们乐此不疲传播关于食品健康类的谣言,是因为人们与生俱来的死亡恐惧,那些威胁到生命安全的信息,很容易带来大众的恐慌情绪。比如“玩具不消毒让孩子容易脑瘫”这类贴合生活的谣言通过触目惊心的标题激发大众的恐慌和焦虑,根据情绪驱动行为的心理机制,人们必须做点什么来缓解这些负面情绪,于是人们通过散布谣言让更多的人知道,获得一种“我不是一个人面对恐慌”的群体支持感,用传谣的方式消解恐慌感。

    罗切斯特理工学院从事谣言传播机制研究的专家尼古拉斯·迪方佐解释说,人们散播谣言,另一方面还是想把那些吓人而又不确定的情况搞清楚。当我们郁积了强烈情绪时,必须要为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出口,找到一个解释。通过传谣看别人如何反应,相互交换信息以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能让人们获得控制感,以此应对不安。

    谣言因为击中人性弱点、满足人性的某些需要,很难杜绝。但面对谣言,我们要察觉自己的本能反应、勤于思考,在信息不完全的前提下,保持独立批判精神,不信谣不传谣。

    (作者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