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的蜂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近日,一篇18岁女生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反响。这名女生叫王心仪,刚刚在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
对王心仪的看法,许多人持不同意见,认为她最该感谢自己,而不是贫穷。这一说法的逻辑链条是,王心仪能考上北大,绝不是因为她家庭贫穷,而是因为她在家庭贫穷的情况下仍然坚韧不拔、努力奋斗的结果,而不是贫穷作为一种生活状态的结果。
很明显,这种看法所反对的,是过去舆论场上普遍存在的一种“贫穷是财富”的论调。该说法认为,贫穷是奋斗的先决条件,越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越是能够“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因此,贫穷是磨砺意志的最好方法之一。
不过,我坚持认为王心仪的“感谢贫穷”,并不是表达上的错误或疏漏,相反,她可能比大多数人更清楚, “感谢自己”是没错,但一个人性格中的坚韧与顽强,不是凭空来的,不是老天给的,而是与自己的成长环境有关,而且可以肯定地说,贫穷起到了作用。
人们之所以“感谢贫穷”,并不是因为贫穷是好的,自己想过穷日子,而是因为贫穷是件糟糕的事,人们极尽全力地想摆脱贫穷、抵抗贫穷,于是需更懂得珍惜,付出更多努力。举个例子,贫穷鼓励了人们的“责任心”。有人以为,责任心可不分贫穷富贵,但历史上有很多意图消灭贫穷的例子,人为抹除差异性,其结果是顺便消灭了一部分人的责任心。比如大办公社、吃大锅饭的结果,就是吃得多出力少,而像北欧那些力推高福利制度国家,也会助长许多“懒汉”,他们甚至认为,食物是应得的而不是挣得的。
贫穷是很糟糕,但贫穷是必然之事。站在整个社会的层面上,人们的能力和天赋大小有差异,但让人们在同一起跑线上出发,总有人跑得慢。而且融入代际的眼光,这就是一场接力赛,如果父辈足够努力,跑得足够快,自己就有了先发优势。对穷人来讲,如果想跟上别人,不仅要跑得更快,而且心态上要更顽强,你要知道,贫穷这件事不是随机掉在你头上的,你得承认它的必然性。
我也是在穷人的家庭长大,深知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穷人最难的事情就是直面贫穷。正如王心仪本人所承认的那样,贫穷的确带来痛苦、挣扎与迷茫,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刺伤了她的自尊。但如果贫穷已经是不可避免的,那唯一的做法就是直面它、战胜它,如果认为贫穷不是自己决定的,只会怨天尤人,安于现状,那这样的人也不值得体谅。
可见,贫穷并不是一件羞于启齿的事情,它的确存在“穷且益坚”的价值,为什么不能“感谢贫穷”呢?
暫無評論,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