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育设施既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也是重要的惠民工程。截至去年底,深圳共有各类文化体育场地超过2万个。但是,与北上广等城市相比数量仍有差距,场馆的公益性也显不足。
调研报告建议,体育场馆应保证一定时段、场次免费或者优惠对市民开放。图为深圳大运中心体育场。(资料照片)深圳特区报记者 邱海彬摄
原标题:
深圳文体场地超过2万个,市人大常委会在调研报告中建议
体育场馆应有一定时段免费或优惠开放
深圳新闻网讯 文化体育设施既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也是重要的惠民工程。截至去年底,深圳共有各类文化体育场地超过2万个。但是,与北上广等城市相比数量仍有差距,场馆的公益性也显不足。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在调研中基本摸清我市文化体育设施的“家底”,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体育场馆应保证一定时段、场次对市民免费或优惠开放。
形成遍布全市的公共文体设施网络
深圳曾经有过两次文体设施建设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上世纪80年代,建设了深圳博物馆、深圳图书馆、深圳大剧院、深圳体育中心等八大文体设施。第二次高潮是从2000年初开始,陆续建设了深圳音乐厅、深圳图书馆新馆、大运体育中心、深圳湾体育中心等一批重大文体设施。同时,深圳也大力统筹推进基层文体设施建设,超过80%的街道和社区建成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形成遍布全市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
统计显示,至2017年底,全市各类文化场地数量共有10246个,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56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约0.45平方米。全市共有各类体育场地约14000多个,体育场地面积为1991万平方米,其中,座位数在3000以上的大型体育场馆有21个。
区域供给不平衡 缺乏地标设施
尽管深圳的文体设施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与城市的发展、市民的需求仍有一定距离。
一方面,设施普遍老化且供给不平衡。原特区内的文体场馆大多建设于特区建立之初,当初的标准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与原特区内相比,龙华、坪山、大鹏等原特区外地区文体设施偏少。另一方面,深圳缺乏代表城市形象的重大文体设施,也缺乏能承办顶级赛事的体育场馆。此外,深圳没有自然博物馆、歌剧院、国际网球中心等,也没有能够承接国际A级足球赛事的专业足球场。
与北上广等国内一线城市相比,深圳的文化体育设施仍存在较大差距。深圳拥有博物馆(纪念馆)47个,远低于北京的179个、上海的125个,也低于广州的61个。深圳正在全力打造图书馆之城,可是深圳的图书馆(不含社区图书馆)仅87个,而北京和上海都超过200个。
高标准打造一批深圳特色文体设施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调研报告提出,在推动我市文体设施平衡分布的同时,也要以超前的眼光高标准地打造一批具有深圳特色的重大文体设施,适应城市发展需要。
调研中,不少区就提出了相关的设想及规划。比如,南山区提出在深圳湾总部基地片区建设深圳格莱美音乐文化综合项目、金鸡百花奖电影艺术综合项目、深圳音乐学院。宝安区提出在平栾山公园基础上,建设公益性影视主题公园,打造深圳“好莱坞”。也有一些区提出,结合深圳创新之都、设计之都的特色,打造未来生活馆、科技馆、中国设计博物馆等。
有代表提出,一流的城市都有自己的核心文化城区,比如纽约的曼哈顿、伦敦西区和南岸、巴黎左岸等。深圳应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集中力量,高起点、大手笔建设与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相匹配的国际一流文化核心城区。
文化核心城区建在哪里?有代表建议,可以以沙河东路和沙河西路为西东界限,北起广深高速,南抵深圳湾,自北向南将大沙河公园、名商高尔夫球场和沙河高尔夫球场连成一个整体,并与深圳湾公园、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无缝联结,共同组成深圳未来的“中心公园”,并以此为核心,规划建设文化与商业、创意、产业、城市公共空间等相融合的文化核心城区。
体育场馆优惠时段应在下班后
调研中,代表们也发现,我市虽然建设了许多文体设施,但是市民的获得感并不明显,这在体育设施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当前我市的市区两级公共体育场馆大多交由国有投资管理公司运营管理,由于企业追求营利性,一些场馆被出租用于商业演出、交易展销会等与体育运动无关的商业活动,不仅不能满足市民健身需求,甚至不能保障一些专业运动队伍的基本训练需求。
8月8日是全民健身日,我市多个体育场馆在这一天都免费开放。可有不少市民吐槽,免费开放时段大多是上班时间,根本享受不了这一优惠。
调研报告建议,完善现行体育设施运营管理制度,保证体育场馆的公益性,要求企业保证一定时段、场次免费或者优惠对市民开放,市民免费或者优惠使用场馆时段要在周末、节假日或者下班后。
报告同时建议,特别是要妥善处理商业活动与市民健身的关系,通过政府补贴等方式,对企业公益性支出给予合理补偿,保证企业良性运营。(记者 李舒瑜)
暫無評論,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