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爆款并非独家,价格也打不赢跨境电商
“保税模式”退潮 武汉多家保税店关闭
15日上午9:30,记者走访泛海城市广场负一楼爱保税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半小时内,偌大的店里,除了记者外,都是营业员(如图)。
同一天,记者调查发现,在百步亭金桥汇,位于二楼的东湖综保区展示交易中心开出的分店已闭门谢客。今年4月,其常青花园分店也闭了店。在武昌区的中南天紫广场,爱保税中南店已经收缩了将近一半的规模。
业内人士透露,从去年下半年起,武汉的“保税店”就关了4家,而剩下的大多都缩小了规模,谋求转型。
三四年前“保税模式”如火如荼
武汉开了近20家保税店
三四年前,保税店开始在武汉兴起,进口商品加速进汉。2014年12月,东湖综保区诞生武汉首家保税店,随后,武汉本地老板投资的爱保税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在泛海城市广场和中南路相继开店;东湖综保区展示交易中心在市内陆续开了3家分店;东西湖保税区进口商品直销中心接着开业;经发保税商品交易中心在沌口开业;2016年1月,3万平方米的全球保税商品直销中心在东西湖区开业,创下武汉保税店规模之最。
不到两年时间,武汉保税店单店面积从一两千平方米到数万平方米,数量近20家。
“保税”擦边球打得多
进货成本实际上并不低
武汉爱保税进口商品交易中心人士告诉记者,以前,一个店一天卖184万,现在一天才十万左右。
东湖综保区展示交易中心原营销经理俞良翘刚刚离职几个月。他告诉记者,该中心采用的是“保税备货模式”,是指跨境电商企业通过集中采购,统一将货物从海外发至国内保税仓库,消费者网上下单时由物流公司直接从保税仓库配送至客户。该模式大幅降低企业的采购、物流成本,同时降低进口货品的价格。
实际上,武汉很多企业入局进口商品,多打的是“保税”擦边球。有的是与国内自贸区内企业合作,从上海、福建、广州、天津等地自贸区进货;有的拥有进出口权,直接国外直采;还有的其实就是通过进口分销渠道的国代、省代、市代等多个层次,通过流通环节,最终到消费者手上。
也就是说,很多进口商品店虽然打了“保税”的旗号,其实走的是一般贸易模式,进货成本和流转成本并不低。
货品同质化严重
价格战打不赢跨境电商
即使“保税”血统纯正,也同样遭遇了市场的坎坷。俞良翘说,商品同质化就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我有的,你也有。”一度大打价格战。
同样缩小了经营面积的全球保税商品直销中心副总经理王雪也直言,各家走的渠道大同小异,货品雷同,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如果要推新品,就要用钱砸,而大众乐于接受的爆款,又会出现‘撞衫’。”
挤压实体保税店的还有跨境电商。2015年至今,也是跨境电商高速发展的几年,从海淘到跨境购,电商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进口商品价格也比一般保税店更具优势。
在泛海城市广场爱保税店里,拿一款韩国丽得姿强化补水修复面膜10片装来作比较,店里促销价格为99元;网易考拉上,价格为55元;天猫国际上,69.9元;唯品会上79元。可以看出,价格最低的,几乎比实体店便宜了一半。
除了跨境模式的流转优势,诸多跨境电商在全国甚至海外建仓,将价格的控制权牢牢把握住。到目前为止,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网易考拉、洋码头、唯品国际、小红书等平台都拥有海外仓库。
竞争如此激烈,武汉的保税店转型不得不加快速度。“未来,可能会增加互动性,体验感。”俞良翘认为。王雪说,寻求大的贸易商、品牌商进行合作,瞄准区域化也许是方向之一。文/图 记者孙珺
暫無評論,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