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元老级业户讲述 901原来是这样来的

  來源 東方網    李莎 杨有宗 单泽 王景波 王栩    發表時間:08/29/2018     瀏覽 12 次

    继续来看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经营状况调查。

    前天的新闻中,我们报道了因为经营状况不佳,部分准备撤出的商户甚至打出了“免费拿”的招牌,这让很多人感到唏嘘。

    采访中,我们的记者遇到了一位元老级业户,作为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创一代”,他们从诞生初期就扎根于此,对于这里的发展有着最为直接而真切的感受。

    在他们的眼里,是什么让这里辉煌不再了呢?

    伴随改革开放成长 逐渐成岛城时尚风向标

    在即墨路小商品市场一楼的一家珠宝商铺里,记者见到了冷延乐。他是这家商铺的老板,也是即墨路商圈商会的会长。

    

 

    1980年,是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成立元年,就在这一年,从潍坊来青闯荡的冷延乐搬进商场,成为市场里的第一批商户,贩卖手套、箱包。那一年他18岁,这一干就是38年。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批个体户自发在即墨路附近摆摊,形成了市场的雏形。琳琅满目的各类商品,给物质匮乏年代的人们带来了巨大惊喜,也让市场迅速活跃起来。

    

 

    冷延乐至今还深深记得,当时政府帮商户们树立的一个经营理念,让他们受益至今。

    

 

    改革开放天地宽。凭着一股敢闯敢试的劲头,冷延乐很快就成为了那个年代人人羡慕的万元户。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即墨路已经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和武汉的汉正街齐名。

    

 

 

    1990年,青岛市政府第一项工程就是将市场“退路进室”,购物环境大大改善,这也是即墨路小商品市场为什么被老青岛人习惯称为“901”的原因。自此开始,这里逐渐成为岛城的时尚风向标。

    

 

 

 

 

    市场鼎盛时潜伏危机

    七年后的1997年,由于空间饱和,市场整体搬迁至聊城路室内,虽然搬离,但“即墨路小商品市场”这一块响当当的招牌被保留下来,人气也带了过来。“买东西去即墨路”不仅是本地人的首选,也成为当时国内外游客来青旅游的“打卡”胜地。

    十年后的2007年,通过市北区政府的斥资打造,市场变为地上地下四层,规模进一步扩大。冷延乐回忆,市场繁荣时,高峰期日均客流可达四五万人,最多超过10万人。

    

 

 

 

    2010年遇到的一件事情,让在市场中摸爬滚打了三十年的冷延乐敏锐得意识到,市场要发生变化了。

    那一年,他装修店铺,需要购买烟感器,跑断腿也没买到,但周围年轻商户通过淘宝点了几下就买到了同型号的商品,这让老冷在惊讶之余也有了强烈的危机感。

    

 

 

    如今人们习以为常的双11电商节,正是在2009年横空出世,此后,电商的发展一路狂飙。从淘宝一家独大,到京东异军突起,再到如今拼多多迅速攻城掠地,不到十年的时间,电商从消费零售领域开始,对中国的生产、流通各个环节产生影响、带来变革。

    

 

    与之相对应的是,包括上海七浦路、武汉汉正街以及即墨路在内的小商品市场遭遇经营困难,风光不再。冷延乐告诉记者,衰退远比自己想象中来的更快。

    

 

    如何摆脱困境成待解难题

    为了扭转局面,冷延乐做了各种尝试,比如放弃一直做的手套、箱包等利润率较低的生意,转而售卖珠宝等利润率更高的商品。几番努力下来,生意略有起色,但已是难回从前。

    从2011年开始,包括市北区政府在内的各级部门启动了多轮整修,试图从市场周边环境、基础设施提升等多方面寻求发展突破,但效果并不理想。据不完全统计,商场经营业户从2007年改造后的1400户,减少到2016年的800户,如今已不足600户。

    

 

    冷清的店铺里,冷延乐用苦苦支撑来形容自己当下的处境,可要谈抽身不干,这个在此奋斗耕耘了38年的老商户,难言再见。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面临困境,这在全国范围来看并非个例。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批发零售行业该如何赢得一席之地,又该如何搭上新零售的快车?我们明天继续关注。(来源:青岛电视台今日 记者:李莎 杨有宗 单泽 王景波 王栩)